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
【而】
(一) 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④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⑤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⑧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⑨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③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喜而笑(《赤壁赋》)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www.lexue88.com(www.lexue88.com)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⑤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⑥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⑦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⑧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拔剑切而啖之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⑨景公迎而贺之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⑩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②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离骚》)
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⑤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⑦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项脊轩志》)
⑧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⑩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过秦论》)
惑而不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今子治而乱(《晏子治东阿》)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谏太宗十思疏》)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5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
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⑤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7 表示因果关系。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④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
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 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③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过秦论》)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何】
(一) 用作疑问代词
1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⑤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段太尉逸事状》)
(二) 用作疑问副词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2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三)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四)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⑤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
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客亦知乎水与月乎?(《赤壁赋》)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④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⑤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2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④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⑤而况于明哲乎?(《师说》)
⑥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过秦论》)
⑦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⑧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报任安书》)
⑨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3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③其是之乎?(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报任安书》)
4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tag: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