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5.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前句“之”用在名词“海”和形容词“深”之间,后句“之”用在名词“李渤”和形容词“陋”之间,用法相同。
例6.不知太子之死也。从容受死之意。前句“之”字用在名词“太子”和动词“死”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之”字用在动词性结构“从容受死”和名词“意”之间,是助词“的”,两句用法不同。
3.分析虚词所处的位置
例7:吾欲之南海。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句1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句2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例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
总之,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疑问(反问)句、固定格式。重点掌握考纲中要求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对于考纲中没有做要求的也要了解。文言句式的复习最好的办法是:立足课本,整理归纳。如对判断句的归纳: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 萧 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莲, 花之 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非” 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四)筛选文中信息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综合
文中信息的筛选,因为近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放回文中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综合,这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要求考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设计这类题,一般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如2002年第15题,就李广的品格业绩设计了四个切入点:卓越功勋;足智多谋;廉洁自律;承认过错。试题中拟设了四个选项对相关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必须从细微处仔细核对原文,将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切不可粗心大意。
要做好这两道题,像读现代文一样,读叙事类文言文,要读懂作者叙述的是怎样的一件事,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把握事情或事件的关键情节,要理解作者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读记人类文言文,要读懂作者写了哪个或哪些人物,写了人物的哪些特点或品质,表现了人物之间怎样的关系,要理解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读策论类文言文,要正确概括作者的观点,要弄清文中用了哪些材料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要会分析文章中观点与观点、观点与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错方式:
(一)误用因果。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二)事件杂糅。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三)无中生有。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
(四)颠倒是非。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五)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所以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这一点在平时训练中尤应注意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翻译的口诀是: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仔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遇有倒装,调整词序。专有名词,不必翻译。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审慎断句。对照原文,力求直译。直译不便,酌情意译。翻译办法:扩、替、袭、增、减、移。
1.扩,就是在原有的单音节词上加一个字,扩充为一个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双音节词。
例1.“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其中的“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2.替,即结合上下文替换成现代汉语惯用的词语,有些特称词语和修辞格还要采用意译。
“食毕,复随旅进道”其中的“食”“复”“进道”就可以更换为“吃”“又”“上路”。
3.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如“乞骸骨”“除”“拜”“左迁”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例2.“履至尊而制六合。”其中的“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
4.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
例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其中的“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例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其中的“缙绅”是借代修辞,应换译为“官员”。例5.“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其中的“填沟壑”是婉曲修辞,应换译为“去世”。
5.袭,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照原文抄录。
例6.“燕使乐毅伐破齐”。其中的“燕”“齐”“乐毅”是国名和人名。例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其中的“永元”“孝廉”是年号和科举名。
6.增,即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文言句子中需要补出的成分主要有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如果是词类活用,也要补译出来。
例8.“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李广)尽哀。” 例9.“径将我入(于)青云间。”例10.“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迎操)也。”“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例11.“尽降齐城。”其中的“降”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齐国的城镇全部投降”。
7.减,即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例12.“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例13.“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例1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例1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例16.“噫吁戏,危乎高哉!”例1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翻译时可凝缩为“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综述tag: 文言文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