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885  栏目:高考文言文复习
标签: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简析]:1、D。A项两句中的“但”都是副词,作“只、仅仅”讲。B项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目的,作“来”讲。C项两句中的“遂”都是副词,作“于是、就”讲。而D项的前句是副词,作“将”讲,后一句是连词,表递进,作“而且”讲。2、A。A项前句的“故”是连词,当“所以”讲,后句的“故”是副词,当“故意”讲。B项的两个“每”都是副词,当“每次”讲。C项的两个“因”是介词,当“通过、经由”讲。D项的两个“及”是介词,当“到”讲。3、A。A项的两个“以”虽然都是介词,但意义和用法不一样,前者是表凭借、依据,当“凭借”讲,后者表处置,当“把”讲。

(二)基本技巧讲析:

判断文言虚词的正误,一是掌握用法,二是掌握意义。即指理清虚词具体词性,依据语境来搞清它的用法和意义。解答高考文言虚词试题,要掌握规律,结合语境,推断用法。如“以”的用法,“以+动词”时,“以”是连词;“以十名词、代词”时,“以”是介词。尤其要重视结合上下文,综合运用句法分析和文意理解等方法,树立全局意识,才能准确地理解。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如05年福建卷6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肝胆为之悼栗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分析句意可知:A项“为”分别作“因为”“被”讲;B项“以”分别作“来”“因为”讲;C项“而”都表转折,作“却、然而”讲;D项“焉”分别作代词“它”和语气助词“了”故选C。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辽宁05年12题D项:一以委之

/将以衅钟。后一句是课文学过的,估计考生比较清楚,是介词,作“用”讲,那么前一句的“以”怎样讲呢?这时必须根据上文“(冯道)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来理解,大意是说:冯道做了掌书记,当时庄宗有很多文件要处理,很忙,就把这些文件全部交给冯道处理。这样就知道“以”该作“把”讲,于是可以判定二者不相同,选项就确定了。

3、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其词性和用法。如04年湖南卷中“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可释为“难道”。

4、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也”“乃”“为”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05年北京卷7题的B项:得庆封,负之斧质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只要明确了后者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就可以判断两者不同;又如04年湖北卷中“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两句中的“也”,只需抓住前句“也”是判断句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后者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其他还有成语联想推断法、句例推断法等,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运用。总之,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若能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推断方法,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会更大,正确率也会更高。

(三)运用训练:(请同学们灵活运用上述技巧作答)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道塞,无所归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     苟得闻于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3)-高考语  三、信息编组试题解答技巧:

信息编组题一般是从文段中抽取6句编为4组,而6句中一般有2—3句不符合试题要求,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句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或者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作答。准确筛选信息是正确解答的关键,而从命题人设计错例的类型方式入手是突破口和捷径,在解答时应做到四看:

一看对象是否错位: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项”。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如2004浙江卷13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但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一句,根据原文“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一句可知,说的是汉代萧何所筑河堰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命题人却将它“嫁接”到了许逖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又如2005山东卷是选出“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而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句根据原文“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可知,说的是吴翁乐善好施之举。

二看描写(表达)方式是否误导:文段中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不仔细推敲题干要求,而是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作出错误判断。如04年全国卷Ⅰ要求选出“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是孟尝就任合浦太守后所做的兴利除弊之事,而非所说之话,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仗义执言”意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它表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语言描写”)。再如2005年广东卷是选出“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直接描写”,而③句写的是“显宗舅新阳侯阴就”对朱晖志节的赞叹,⑤句写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对朱晖品行的礼敬,这两句都是典型的间接描写,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三看内涵主旨是否清楚: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才智或主旨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如以下两例:

1、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2005辽宁卷)

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05江西卷)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例1中“胆量”是指“不怕危险的精神;勇气”,显然它不是指程序化的言行,而④句的意思是“我冯道掌管文书起草,怎敢不履行职责”,这是冯道奉命行事之语,根本谈不上“有胆量”。考生如果对“胆量”的内涵把握不清,就极易陷入筛选的误区。类似的有2005江苏卷“全部表现阳城智谋的一组”一题,考生要清楚“智谋”是“智慧和计谋”,重在“讲求谋略”。例2中⑤⑥两句是高宗亲自省察死囚时的见闻,旨在说明唐临以法律为准绳,断案公正。考生如果误认为⑤⑥两句是说明唐临“宽于待物”,就严重背离了高宗所言的“务令折中”的断案要旨,犯了“法宽则失罪”的断案大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