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平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14、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参考答案](1)唐寅的画作画出了庐山迷茫和阴冷的气息,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用唐寅作画时的复杂心境,比况自己的感受:诸事椎心。(每点2分)
[05山东卷](备用)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文章有删改)
18.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参考答案]:通过比较引出下文。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不同:①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或: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②人的回归是指精神上的回溯,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或:人的回归是指人的心灵,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溯源)【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学生回答引起下文、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做铺垫都可。第二问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从第3段"人又何尝不然呢"可以找到二者的相同之处。从第5段"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透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可以归纳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4、散文写作穿插性材料运用的典型例文赏析
我就是我(李冰颖)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合上书笑笑,宝玉这话颇为经典,诚然,不会有第二株绛珠草花费一世,以泪报恩了。
记起那日同母亲争吵,隐隐然有些许苦涩。“快高考了,整天还愿意写些无聊的东西,不如多做点数学!”我有一句没一句应着,最后干脆关上了房门,先是仰起头不愿掉下泪来,后来便成了低低的啜泣。
伦勃朗画了《夜巡》,而后终生为此陷入苦难,直至暮年赤着上身为学生当模特赚取小费才在恍然间问了一句:“我是谁?”我自不敢与大师相论,可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忍地小声问了句“我是谁?”
三年级许多小朋友学画画,于是被母亲硬是剥夺了休息日塞进绘画班;五年级哥哥学长笛,在家长“女孩子要有个才艺”的言论下,放弃写作班去上了琵琶课;初二抱着次次垫底的数学成绩被家人以开发数学头脑的名义推进了奥数班……
我是谁?
天空灰得像哭过,带着要压下来似的的烦闷气息更替日夜,我带着无数别人施加的枷锁趔趄地走着固定的路线,带着脸孔扭曲的伤感与真正的自己渐行渐远。
后来母亲开门进来,看见我哭了,又显出些许的不耐烦。她将牛奶往桌上一放,气呼呼地带上了门。我一直看着牛奶,想着母亲正神色黯然的坐在外面,我真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可是我知道她不会说“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
站在窗外,又看到有背着画板的幼小身躯缓缓走着,也许,未来的路妈妈真的比我更清楚,可我不想妥协地变来变去,我有自己钟爱的文字,我愿意跣足在炙热磨难中打拼,也不愿意放弃文字去走进大人们为我建好的温暖花房。
于是我展开纸,一点点地开始叙述自己的想法。也许妈妈会看到真正的我,羽翼尚未丰盈却不顾风雨努力试飞的我。
天色渐晚,柔和的灯光如佩环鸣响般柔和地铺泻下来。我揉了揉微肿的眼睛,在最后四个字后面点上了小小的四点——我就是我。
“妈妈,请看看我写的文章,可以吗?”
你听,多美(徐州高等师范学校513李冰颖)
离家不远,有一座小山,因为充斥着各种饭后消遣用的鬼故事,所以让我一直对它有着无以名状的恐惧。
不用说晚上,就是白天我也会绕着它走,怕是身上会沾染上什么令人发指的东西,就是这样一天天地堆积着恐惧,像是涨潮那样似乎会湮没心头。
“中考成绩可以用电话查了。”放假后一直没在家呆过多久的我迎着这句话愣了好久,最后是妈妈伸出五指在我眼前晃了晃又说了句“吃完饭去查查”才让我清醒。
于是一顿饭吃的极慢,思绪像鞭炮缠在脑中一直乱炸,可是该来的总会来,尽管我无法像罗慕洛斯那样在罗马帝国的灭亡之前浇花品茗,可我也什么都无法改变。
电话挂断后我有些矫情地哭了起来,妈妈站在旁边,眼神里不知是责骂还是爱怜。
我哭着跑出家门,无目的地跑,在经过小山时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考成这样,干脆让鬼把我带走吧。我回头望了望四周,吸了吸鼻子,径直向小山里面走去。
,散文中穿插性材料的赏析与运用tag: 散文 , 高考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