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古怪”紧抓“喜爱”《猫》第一课时教后感
桐乡市振西小学 莫未未
《猫》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很短,通篇不过23个句子,478个字,但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语言表达独特。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让同学们对语言大师老舍爷爷产生敬佩之情,再来领会老舍爷爷高超驭的驾语言的本领。看看老舍爷爷是怎样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解闷声,而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把猫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并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第一大段(第1-3自然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猫的古怪性格: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有时胆子小,什么都怕,有时很勇猛,连蛇也敢斗一斗。老舍先生用矛盾对比的方法,三次用“可是”转折,充分表现猫的性格之古怪。所以,许多老师会围绕“古怪”一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层层深入的教学,让学生学懂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但我觉得老舍先生正是因为对自己家这只性格变化多端的猫充满了喜爱之情,才想写这篇文章,不管这只大猫有多古怪,正是作者喜欢它,想要了解它,才会有对它那么细致的观察,进而自然而然的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因此我认为:如果在教学中能抛开这个“古怪”,可以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文本,到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去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这种喜爱之情。所以,在引领学生欣赏这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作品时,我抛开许多教师常用的以“古怪”主线进行教学的方法,紧抓“喜爱”这一条线,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触摸“喜爱”。
上课伊始,我就打破了课文原有结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把文中你最能感受到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句子标记出来,多读几遍。在句子中你从哪些词语特别能感受到喜爱之情,批注在旁边!”,让学生在跳读文章中,一下子走近老舍爷爷家那只温柔、淘气、性格古怪的猫咪。这样,既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使整个课堂充满自由阅读的气氛;又不忽视教师引导的力量,力求学生自读自悟与教师相机引导两者的和谐统一。
其次,每一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做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他们本生的粗浅的阅读感悟,更应关注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提升感悟。例如第二自然段的句子,这其中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与学生实际的理解其实是有一定的距离的,特别是“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个句子。同学们都能找到,并说出老舍爷爷是爱猫,才把脚印看成梅花。但这都是学生长这么大,在理论上的客观理解,并没有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此,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三次提升(第一次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再让学生想象,老舍爷爷刚完成了作品,心里非常高兴,但猫却在稿纸上踩了几个脚印,一般人可能会很生气,但再细细一看,这脚印不正象梅花插图吗?最后提出反问:这么锦上添花的举动怎么能不让老舍爷爷满心欢喜呢?从而引发同学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真正学习得有价值,而不是在课堂中热热闹闹地浪费时间。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着琐碎的内容分析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使得文字中的形象破碎了,语文的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也消失了,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淡漠了。《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猫》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有一定的隐喻性,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所以,在教学中,我更多地是注意引导学生多读,采用不同的形式读,根据不同的要求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不断地升华。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所以,既使是猫的“古怪”、“贪玩”、“固执”等性格,我都是让学生通过对句子的一再反复品读,读出老舍爷爷爱猫之如痴如狂。
,抛开“古怪”紧抓“喜爱”《猫》第一课时教后感
tag: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