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延伸——执教《永生的眼睛》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在备课时,我自己首先被文中的人物打动了。琳达一家这种高尚、无私的爱,不是我们平常经常挂在嘴上所说的普通意义上的爱,而是一种至高境界的爱。于是,我精心准备了这节课,并打算将这种爱的教育得以更好的传授。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其中,我在解决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时,运用课件,将重点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学生中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震撼。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子: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2、“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3、“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
4、温迪告诉我:“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5、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6、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有的学生说:看似父亲普通的话语,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振聋发聩”的意思的父亲用话语唤醒了琳达,让她明白了这件事的意义。
有的学生说:温迪为自己、为妈妈、更为外公感到骄傲。是因为她不仅为他人做了奉献而感到骄傲,更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爱心的家庭感到骄傲!
有的学生说:虽然他们的生命结束了,但他们的眼睛让其他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他们的眼睛、他们的生命是永生的!
还有的学生说:人体的器官就好比一个人的财富,当人死亡时财富也就消失了,但如果你把你的尚好的器官捐献出去,就好像把你的财富赠与别人,让它在别人身上发挥作用,那么他的家人也会品尝到助人的快乐的!
谈完后,我又引入了一段资料:目前,我国还有近200万盲人,仍因缺少角膜而不得不继续生活在黑暗之中……
课文学完后,我又送给大家一首歌《爱的奉献》和一句话:“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学生进一步谈了自己对爱的理解和认识。孩子们被爱深深地感染了,纷纷踊跃举手,畅所欲言,我也被深深地感动着……
几天后,我偶然遇到学生乔乔的妈妈,她与我聊起孩子最近的情况,说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与同学斤斤计较了,学会了宽容、谦让,甚至还对她说:“妈妈,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非常感人!我死后,也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给那些盲人!”听了这番话,我被孩子的善良、单纯感动着,更被课文所要进行的爱的教育所深深折服!
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一文,展示了琳达一家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应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材是一个例子,内容也相对简单,如果就文而文,一味地把文章内容展示给学生,更是显得刻板、程式化,所以必须对课文内容做具有个性特点的生活化的、活动化的处理和加工。引入的资料要恰到好处地呈现并与文本内容有机融合;延伸的实践活动也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研读有一定内涵的句子必须在语境在进行,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教学要贯串一条主线,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
学习这篇课文,也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作一些表态性的发言,如我班学生乔乔所说: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教育其实是一种唤醒,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活的更美好做出奉献的愿望和热情。
我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果真,在老师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在课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间,学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课堂氛围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入情入境。学生已完全把自己与文本中的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因此,才产生了如此强烈的爱的震撼!我想,这也许就是新课该所提倡的师生与文本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吧!
,爱的延伸——执教《永生的眼睛》
tag: 永生 眼睛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