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记 王乐蓉
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家是什么》。文中的主人公热拉尔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因而
激起学生对战争的痛恨及对和平的向往。
最近我们又学习了一篇有关战争的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
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
感。情感强烈,语言朴实,但读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
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我们曾学过的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课文,学生们一下
子就想起了《家是什么》这一课。接着我又用大量因战争造成的失去亲人与家园的伤痛和人们
流离失所的图片出示给学生看,并用和平鸽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对战争及好战分子的强烈憎恨,由
此引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到底是什么,他在呼喊什么,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从感情上使学生与
文中人物产生一种共鸣,使他们一下子进入到文中人物的情感中去,对文本感情的领悟就更深
更透。遗憾的是我没有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自己去收集这些资料,所以学生交流的信息不多。如
果让大家都自己收集整理这些资料,相信学生收获会更大,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找到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对比着想象爸爸回来时
本该什么样的场面,现实又是怎样的场面,从而深切体会到主人公雷利的伤和痛。本来这一环
节的设计可以很好地触动学生的感情,但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放得不够开,引导就不够深入。
如想象当雷利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迎接爸爸,当他看见爸爸从飞机的扶梯上走下来时,雷利会
怎么做?怎么说?为了完成教案设计的任务,给学生的训练时间不够充分,所以后面接到的是
爸爸的灵柩时对学生感情的触动也不够强烈,感情调动就不太到位。
了解雷利的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失去这么一位优秀的人才多么让人痛心,
所以我让学生归纳在加利的口中,在儿子的眼中,在大家的心目中爸爸是怎样的人。如果爸爸
不去参加维和部队,他可能会有怎样的成就。从而更加痛恨战争的无情,使得一个本该有更大
成就的人才没有发挥出他的应有的才华。
在课文结束时我穿插进诸如中东战争、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间的长期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等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
画面之后,再让学生联系我们和平时代的幸福生活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领悟就更深一些。对战
争的憎恨,对和平的热爱的感情也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记 王乐蓉
tag: 中国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