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感
作者:俞锋琴
针对学生读得不好的现状,对于这篇充满感情的文章,我要求学生融入课文,把自己当作文中的雷利,
感受他的遭遇,就一定能读好。因为在《妈妈,我们要活下去》的教学中,学生读到“而海伦却被激流
卷走了”,语言平淡,毫无感情。当时,我着急地说道:“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眼看着她要被死神带
走了,你该怎么读?”顿时,学生的朗读一下子有了变化,着急、心痛溢于言表,语调也变得急促而上
扬。
想象,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读了正文的第2节,想象当时离别的场面。“我会回来的。”“我会给你带
礼物的。”翻来覆去没有别的话语了。“请你联系你的生活实际,爸爸离别时还会说什么?”“我走的
日子里,你要照顾好自己,好好学习!”——这个父亲担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放心,我会给你们写
信的。”——话语中满是不舍和牵挂。接着,我让学生想象父亲凯旋归来时的场面。因为有了前面联系
生活实际的经验,加上看电视、看书获得的经验,学生发言踊跃:“我会扑到爸爸的怀里,眼泪忍不住
流下来,哽咽着说:‘爸爸,我好想你啊,你终于回来了。’”“爸爸抚摸着我的头,脸上笑着,眼中
却含着泪:‘我终于回来了,能见到你们真是太好了!’”“爸爸还会摸着我的头,高兴地说:‘好小
子,长高了嘛!’”“见到爸爸下了飞机,我和妈妈激动得热泪盈眶,三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
联系生活的想象,能让学生说得更着边际。
有了这样的铺陈,第3节对比的渲染就感悟得更深了。“然而,在爸爸凯旋的日子里,我们迎来的却是
——”学生一边读,一边流泪了,我也流泪了。因为他们确实把自己融进了课文,把文中的“我”当作
了自己,他们感受到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
只是,我没有因势利导,应该抓住学生的眼泪,让他们了解这样写的用意:这样反差强烈的叙述,让我
们动容,更能让这封信的收信人动容。这样强烈的对比就是为了突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而
达到写这封信的目的。
在排比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给了惊喜。备课时,我提醒自己,在练习“为了……为了……为了……”
句式的时候要让学生说一组同类事物,能够层层递进就更好。在反复读文中句子之后,让学生说说呼吁
环保的句子,学习较困难的姚佳说道:“为了小动物们不失去自己的家园,为了海洋不遭受污染,为了
森林不遭到破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吧!”他从动物、海洋、自然环境三方面来陈述,已
经掌握了这种句式,我立即表扬了他。接着赵家慧发言:“为了小草能够睡得更安稳,为了花儿能绽放
得更美丽,为了小鱼能游得更快乐,让我们用行动保护我们的环境吧!”我建议:把花儿改成空中的小
鸟,那涵盖的面就更广了。而学生之所以能够掌握,与以前类似的训练是分不开的,记得四年级《白银
仙境的悲哀》就有类似的训练。看来,有序的训练才能更扎实,任何语言训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
要靠细水长流啊。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感
tag: 中国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