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交流课教案设计 李红芬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交流课教案设计 李红芬

11-07 15:05:58   浏览次数:873  栏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交流课教案设计 李红芬,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交流课教案设计   李红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

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3、能有感情地朗读“痛失父亲”这一部分。

教学重、难点: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

   2.出示课题: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齐读课题

二、质疑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向谁发出呼声?…

…)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四、品读感悟

1、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2、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

,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

3、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

‘蓝盔’。”

(二)体会“痛失父亲”

亲爱的爸爸,你知道吗?在你远赴维和战场的日子里,我和妈妈                    

                                                          。

(1)请你们把它写下来。

(2)交流,评价。

(三)直面对话,真情表白。

    虽然爸爸再也收不到那束最美的鲜花了,但他那热爱和平,为和平而献身的高大形象让我

们永远也忘不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和雷利一起面对面地向爸爸唱响这一曲英雄的

赞歌。

 
1
推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

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

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

深刻的句子。

具体课程我设计的流程,我把他细分三块。

了解父亲的英雄形象

着重抓住三个重点句,来了解父亲。

一、       热爱和平

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您

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

二、       热爱家人

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

盔’。”

三、       才华横溢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

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体会痛失父亲的感受

在对父亲有了深入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他产生敬意后,来体会雷利痛失父亲的心情。在此处设

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点。面对在危险中工作的父亲,你想说什么?1、检测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

程度。2、让学生转化文本语言,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今天的课堂中,学生在这方面

的感悟和理解非常不错,这一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激发追求和平的愿望

失去亲人的悲痛并不是我要达成的最终目标,重点是能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明白战争

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呼吁和平万岁!让学生明白:要和平不要战争。

虽然文本内容描写战争给别人带来的痛苦不可言语,离学生实际生活太遥远。但我想,在我们

这不太可能爆发战争的和平生活中,用这样一个内容作为教材,必定有编者的意图。我想他的

意图应该是从小培养学生和平意识。因为毕竟我们生活的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

硝烟。

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很是入情,但总觉得还差了什么。我细细想来,那就是学生面对脱离生活实

际的文本并没能产生共鸣。怎样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怎样让学生入情地走入文本产生共鸣

?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交流课教案设计 李红芬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