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指导书写
(1)学生首次在虚宫格中写汉字,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虚宫格。知道在虚宫格中写字能把字写得端正、匀称。教他们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一线、左二线,右一线、右二线,上一线、上二线,下一线、下二线。大致了解虚宫格的用处和各部分名称。(虚宫格中呈现的字,大致分为三类九种几何图形,基本可以概括汉字的结构。如三角形类:正三角形△、倒三角形▽;梯形类:正梯形、倒梯形、左梯形、右梯形;方形类:横方形、竖方形、正方形。学生掌握了这些,有利于促进学生写字时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美观。)此部分内容教师作为了解即可,可以在以后接触更多的汉字时为学生作演示讲解。
(2)可以让学生书写之前先观察不同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具体位置,然后教师再做具体指导。时刻关注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在写字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3)指导写字时要注意“横、竖”的具体指导。“横”,从左到右,从左二线起笔,起笔时稍重,沿横中线运笔,在右二线收笔,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满四宫。“竖”是从上到下要写直,竖分两种,悬针竖和垂露竖。从上二线起笔,起笔时稍重,沿竖中线运笔,在下二线收笔,收笔时轻提笔,写出悬针状,写满四宫。要让学生知道“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4)指导写字可教一个写一个,也可让学生先描一描,看看四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范字写得好?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并点拨要领。写字教学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本课是第一次指导写字,重点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范字,描、临之后比一比,每笔要一笔写成。
(5)在指导书写“一、二、三、十”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区别。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二”两横上短下长,先写上横后写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字要居中。“三”要注意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第二横在横中线上,第三横最长。结合书写“二”“三”两个字,让学生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4.活动提示
(1)“请你跟我读”。练习的目的是复习和巩固所学生字的字音,了解汉字和阿拉伯数字之间的联系;读成语的设计意图是在积累十条成语的基础上,再次巩固所学生字。学生们可以由教师领读,也可由会认的同学领读,达到熟读成诵。诵读时,注意“四、十”的读音。也可以结合绕口令进行练习。根据课后的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比如有的学生在入学前积累过类似的数字成语或是小韵文,也可以进行交流。
(2)“跟我一起写”意在练习写字,在这里出现一个形象贯穿了整册教材,就是这个小松鼠的形象,它的出现是为了提醒学生注意写字规律,这里提示我们横平、竖直,后面的课文中还有一些提示语(如:独体字在中间,撇稍低,捺稍高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按着提示的书写规律进行指导汉字的书写。写之前可以在学生认真观察虚宫格的基础上,通过描临,进一步体会“横、竖”的书写过程和方法,即“横平、竖直”。
(三)课时安排与内容分配
课时安排:2课时。
内容分配:朗读、识字、认识虚宫格和指导书写部分字可放在第一课时;复习生字、背诵古诗、写字指导与课后练习放在第二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尤其是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多数学生能够认读。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的设计,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应突出重点,如几个平舌音的处理上,及时找到学生学习的难点。
另外感悟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故事创设古诗所描绘的情境,看图画与想象印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数字产生的概念较为狭隘。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诗中的很多数字都是表示概数,并非实指。教师也可以多多引用一些例子,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些数字还有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如“三”“九”表示多,“八”表示吉利等等,也可以适当地在教学中巧妙地进行渗透。
相关资料
1.古诗的相关内容。
【作者简介】
邵雍,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一生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注释】
(1)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2)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3)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4)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译诗】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
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
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2.拓展与补充活动。
(1)引导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当中哪些地方用上了我们所学的这些生字,如:日历、记分册等。
(2)绕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说好十四和四十,全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可以节选)
(3)诗歌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香山枫叶红满天。
咏雪诗
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总不见。
tag: 汉字 , 北师大版第一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第一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