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从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将相和》教学实录

从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将相和》教学实录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717  栏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从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将相和》教学实录,

  生:说人家一个上卿竟用“爬”字,真不文明。都说封建士大夫讲究繁文缛节,我看并非如此!
  师:你也很孤傲,瞧不起那些士大夫们。(学生笑)你很有学问,能说说“士大夫”和“繁文缛节”是什么意思吗?

  生:士大夫就是做官的人,繁文缛节就是礼节很多。
  生:但是廉颇对赵国也是功不可没的。(读“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生:我觉得廉颇比较爽快,像他这样一个高官能负荆请罪,也不容易啊!
  生:蔺相如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呀”,真要计较起来,吃亏的还是廉颇,他官小。

  师:(板书:宽宏大量)宽宏大量表现在哪里?(生读“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生:廉颇吃小亏,国家吃大亏呀!蔺相如见了廉颇就躲,正是为了赵国的安宁啊!
  生:特别是廉颇认错时,蔺相如能够出门热情迎接,做到这点可不容易,我要学他严格对己、宽以待人。

  生: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学生能批评廉颇不讲文明,要学蔺相如宽以待人,说明他们的情感已经受到陶冶。没有体验何来德育?人们常说语文教育要潜移默化,即此意也。)
  生:蔺相如跟他的手下人对比更有意思。我们组觉得那个手下人很会讨好上司。
  生:(反驳)那个人并不是拍马屁、讨好上司,确实是廉颇错了嘛。
  生:我倒觉得那个人很有正义感。因为文章说“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师:什么是正义感呀?
  生:正义感就是对的敢支持,错的敢反对。
  师:好,你们接着说下去。
  生:他毕竟是个小人物,只盯着小问题,把个人恩怨放在第一位。
  生:(附和)就是嘛,鼠目寸光。
  生:蔺相如实在是高瞻远瞩。
  师:“高瞻远瞩”这个词用得好。(板书:高瞻远瞩)
  生:蔺相如是大人物,当然目光远大。
  生:他知道不团结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所以不跟廉颇计较。
  (我们常提互动课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语言的交锋、思维的碰撞、认识的升华、情感的交流,在这段争论中可见一斑。教师适时进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
  师:《将相和》是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蔺相如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们明白了为什么吗?
  生:(齐声)明白了!
  (学生明白了什么?教师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也没有做任何小结,可是言已尽而意未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反复读书思考、讨论、争论、辩论,既认识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又学会了全面看问题。总之,这个片段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是探究教学的典型案例。)


  点评: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本课例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是一种成功的探索。其一,读与评的思路清晰。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其二,读与评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以读带评,以评促读,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评”是外化的表达。其三,读与评收效显著。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秦王恃强凌弱,骄横霸道,贪小便宜,怕丢面子。(点评者:洪一阳)

此文转载于百分百文本网。

请在网页下边输入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搜索本课更多的资料!

 

 

 

上一页  [1] [2] 

,从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将相和》教学实录
《从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将相和》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tag: 教学  将相和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