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玮娟
课前集体备课思考、设计: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
浓缩和提炼,情景同现。无论是“文”的叙事,还是“诗”的借景抒情,作者均以“送别”为主线。整篇课文,作者对诗歌的阐释巧妙地融于
对诗歌产生对情境的复原、叙写,无论是绘景、写人,还是叙事、抒情均能扣住诗意。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以情动人,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
“别意”,这也是一篇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交流,塑造学生崇高人格的好教材。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已有的学习经验,这
篇课文可以运用“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升华情感”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次教学主要环节:
……
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忍别,终需别。
师: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生跟读)
师:“伫立”“凝视”是什么意思?谁能演一演。
师:多深情的李白呀!友人白帆远去,李白伫立凝望,只剩江水东流,刚才分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一幕幕
在眼前闪现,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弥漫着……
师:让我们也一起去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把第四小节读读好。
生:(读第四节)
师:看着友人渐渐远去,越走越远,李白的心情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出示古诗)
生:齐读古诗。
……
集体评议:
教师的语言很美,富有诗意,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能通过学生表演理解词语。但是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诗中“依依惜别”的意境通过很
美的语言,如“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远方……”这样的语句表达了出来,特别是“伫立、凝视”这两个关键的词语
,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好好体会,所以学生的朗读、理解还不够到位。
个人反思: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线,意境深远,感情丰富真挚。所以我的过渡语采用了一些诗句美文来渲染一下气氛,但是教师的语言毕竟不是学生自
己体会出来的,学生的情感始终游离在文本之外,所以感觉学生对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感理解得不够到位,因此朗读时没有真情实感,干巴巴的
。
第二次教学主要环节
……
生: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板书:伫立 凝视)
师: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谁来演一演,说一说。
师:(生表演后)读一读这两个词。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生:我看出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很远很远了,李白还没有离开。
生:李白站在江边很久很久,一直看不到船为止。
生:李白一直盯着那条船,似乎等待着那条船回来。
生:我觉得李白的人虽然站在江边,但他的心好像跟着孟浩然一起走了。
师:同学们的体会真是太好了,如果说周围的杨柳、沙鸥、江水是“动”的,那么李白就是一尊静止的雕像,默默地注视着远方,一动也不动
。就像这位同学说得,他的心已经跟着孟浩然走了,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孟夫子,祝您一路顺风。
生:沙鸥呀,你替我送孟兄吧!
生:风儿,你慢些走让我再看看孟夫子吧-------
师:你们真的太了解李白了,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好这一小节!
生:练读(指名读)
师:(配乐)看着友人离他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耳边响起友人对他说的话,“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
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投影诗文)师生齐声轻读。
……
集体评议:
教师很好地抓住“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让学生品读,既理解了词语,又感悟了情感,并且引导学生想象李白的内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理解力。教师的语言呼应前文中的对话,升华了情感,加上配乐的渲染,学生明显读得有味道了。
个人反思:
品味文章情感一定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伫立、凝视”这两个词义并不难理解,关键是在这两个词的背后蕴含了什么。至于背后的东西能不能
悟出来,不能仅仅靠学生自己,教师的点拨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次教学主要环节:
……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多美的句子呀!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这一句记住。
生:(记)
师;这儿又出现了一个“依依”,这儿的依依又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解释)
生:形容树枝柔弱,随风飘摇。
师:就仅仅是这个意思吗?杨柳依依会做吗?(生做)
师:你和朋友分别时,你会做什么动作?(生挥手)
师:看这两个动作多像啊。杨柳也在和友人告别哩。杨柳依依,沙鸥呢?(点点)白帆呢?(渐渐远去)一江春水呢?(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而此时的李白在干什么呢?欣赏这些美景吗?
生: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板书:伫立 凝视)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看出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很远很远了,李白还没有离开。
生:李白站在江边很久很久,一直看不到船为止。
生:李白一直盯着那条船,似乎等待着那条船回来。
师:如果说周围的杨柳、沙鸥、江水是“动”的,那么李白就是一尊静止的雕像,默默地注视着远方,一动也不动。可他的内心是平静的吗?
生:不平静
师:你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心里很不平静。
生:(默读思考)
师:(提示)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我们也要学会这种方法,不要
漏掉任何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
生:(发现后的喜悦)我发现了,文章第四小节有一个标点——省略号,说明了李白的内心非常不平静。
师:你真会读书,这虽然是个省略号,但是意味深长,确实,李白表面是平静的,其实他的内心就像这省略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会想些
什么呢?
生:他会想起和孟夫子喝酒作诗的情景。
生:他会想起第一次认识孟浩然的情景
生:他会想起孟浩然写的的诗句。
生:他会想,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孟夫子,一帆风顺呀!
师:同学们,轻轻地轻轻地读这一小节,站在李白的身边,聆听他的内心。
生:(轻声投入地读)
师:(配乐)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用两只眼睛看”——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tag: 教学 眼睛 黄鹤楼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