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说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层理解:
1、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内容,分为两大块:语言和文字。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人际交往的最重要能力,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途径。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能力,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才能正常进行。所以说,语文是一门工具。
2、语文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什么是人文修养,这是理解这层意思的一个前提。《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其实,“文质彬彬”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当文采和质朴搭配的非常合理时,才算的上一个谦谦君子。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人文”二字的含义是“人的内在修养”,即人通过学习所培养的品德。
因此,我们认为语文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3、“统一”可以理解为上述两点不可偏废其一。
语文教学既要是学生学到基本的知识,又要学到做人的修养,这两点不可偏废其一。否则,语文教学就偏离了自己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