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正在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生态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王军
今天,听了
评课会上,有部分老师主张从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对学生的阅读交流进行规范。
这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老师从心理上都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当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提高阅读题的分数又是师生脑中挥之不去的魔咒。
大凡有阅读经验的人都知道,没有人在阅读时会刻意去想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阅读是一种个性、感性的心理活动。只有非常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获得审美的享受。学生说,自己读这篇文章觉得很有味,老师一讲味全没了。老师讲了什么呢?无非是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起了什么作用等等之类的问题。老师精选了一些美文,送给学生一道精神大餐,可又要求学生在吃完之后,一定要从色香味方面去点评一番,学生带着这个压力去享受这顿美食,结果只有土气息,泥滋味了。
久而久之,老师也失去了阅读的冲动和个性体验,难以达到“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的影响。曾在一次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中发现,有同学听到一位同学眉飞色舞地讲述水浒中的情节,被感染了,也就产生了阅读的冲动。有学生听了“枉凝眉”这支曲子,就产生阅读红楼梦的冲动。当老师满脑子是阅读题的知识点时,没有对哪一本书的极具个性的阅读体验,我们拿什么去感染学生。 闻一多讲楚辞,优雅感人。他把上午的课换到晚上,天黑下来的黄昏,在教室之外,点个香炉,拿个烟斗,长长吐出一口烟雾,用顿挫鲜明的语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讲评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