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艺术
(I)师生交往的意义
1.提高教育效能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能力;
2、反思“好教师” 和“好学生”的标准:
“好教师的标准” 和可能的负面心理压力:
3、新时代的教师形象:
可使用的语言:教师要尽量……希望能够……努力成为……
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角度能尽量做到的是:
4、新时代的学生形象希望能成为……
5、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 坦白与明朗——彼此诚实不欺诈;
* 关心与爱护——彼此知道自己受对方的重视与关爱;
* 尊重与独立——相互尊重但互不依赖;
* 个体与群体——相互允许发展各自的独特个性与创造,但又互相协调。
* 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一方的满足不以对方的牺牲为代价。
师生交往的涵义
1、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和学生交往;
2、教师发出信息的方式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3、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与学生交往的结果;
4、交往是师生双向的交往;
5、从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中判断交往是否成功;
自我觉察练习
促进师生有效交往基本条件(I)
1、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基础。
同理心的三个条件;
同理心不等于了解;
同理心不等于赞同对方的行为和观点;
同理心不等于同情;
2、同理对方是一种交往的立场和能力。
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去感受对方;
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世界”;
促进师生有效交往基本条件(II)
3、不能同理学生的不良后果:学生会…
*很失望、很沮丧,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
*无益的指责和批评,“我向信息”让学生反感和受伤害,出现对立;
*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产生建设性的帮助;
*给学生提供了不合适的教育和价值导向,甚至误导学生。
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
1、单纯将学生的感受回应给学生;
2、表达同理心的五个层次:
不能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
只能领会对方十分表面的感受;
能理会对方的表面感受并能准确表达;
能理会对方深层的感受并能引导;
能理会对方表面的和深层的感受并能准确表达和引导;
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I)
3、在表达同理心时的基本立场:
对学生能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
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对方的情感;
能意识到情感是能够转移、化解、消融的;
能由衷地帮助对方但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能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不沉溺(或陷入)情感的旋涡;
能帮助对方从表面进入到深层、帮助对方看到自身的盲点;
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II)
• 加强“同理心”敏感度的训练:
1、从对方的语言和非言语表达中来寻找;
2、从对方说话的用词中去体会;
3、加强和丰富自己的词汇,加强对各种感受的分辨和体会;
4、从对方的语音和语调的变化中去体会对方的情绪和心态;
5、透过对方的肢体语言来了解对方的情感;
6、不断强化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
师生交往中的真诚、尊重与接纳
1、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真诚是真实、可靠、诚实的同义词。
对学生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
努力提高自己表达真诚的能力。
*自我接纳与自信;
*在恰当的地点和时间、用恰当的方式承
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人;
*既有“教师意识”又有“朋友意识”;
*能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
2、用尊重与接纳维护学生的人性发展:
*只有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才会发生有效能的师生交往。
*能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尊重与接纳每一个学生的前提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
*尊重和接纳学生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自我觉察、自我表达、自我发展。
沟通者的誓言
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都将捍卫你说出它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
交往中常见的沟通错误和障碍
“我向信息”是交往的障碍:
基于个人的过强的主观意识,忽略别
人的感受,不留余地说出对别人的批评,结果造成对方的不悦。通常的表达方式为责备、命令、挖苦等。
提醒——警告、控制 指导——命令、指责
了解——恐吓、威胁 鼓励——怀疑、揶揄
帮助——质问、说教 交流——奚落、中伤
交往中可用的语言技巧(I)
• 幽默:
“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
*委婉:
学会语气词的使用。(吗、吧、啊、嘛)
灵活使用否定词。(认为、不认为)
以问代答。
*含蓄:只需意会,不必言传
曲表观点、巧避锋芒、暗示批评、美化语言
交往中可用的语言技巧(II)
*反语:
“欲进先退、欲前先后”。
*模糊:
使交流留有余地,给自己留下主动性和灵活性。照顾对方的自尊。避开敏感问题。
模糊不等于糊涂。
• 沉默:
表示自信心和力量感。引起有意注意,引导注意的方向。一种有效的批评方式。
交往中批评与表扬的语言策略
1、批评的语言策略:
反省内心的感觉是否正确;
切入话题,伺机说明批评的理由;
提出明确中肯的批评;
请对方提出解释;
请对方提出建议如何改进;
总结对方所承诺的行动。
表扬的语言策略:
表扬行为而不是人格(评价事而不评价人);
表扬不能廉价或过度;
通常不以人比人;
公开与私下表扬相宜得彰;
表扬应尽量公平一致;
通常在学生中“隐恶扬善、找好不找坏”;
珍惜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表扬语言要能因人而易、随机应变;
表扬与奖励相结合。
学会观察和使用体态语言
• 眼睛
• 距离
• 角度
• 高低
• 语言呼应
• 声音、词汇
• 肢体语言
练习
教师1:你为什么感到如此难过呢?
教师2: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想不到这次考
试失败了。
教师3:因为考试不理想,所以你感到比较难
过,比较失望。
教师4:因为考试不理想,所以你感到比较难
过,比较失望,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
办,心里很混乱。
教师5: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没想到这次考试会
这样不理想,所以感到特别难过和失望。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艺术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