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狂人还具有自省精神。他不只是看到别人有吃人的心思,他还清醒的人是到自己未必无意识之中也吃了几片肉。他不是只把自己放于批评者的地位,只批判别人身上的封建传统思想,他把自己放于全民族的一分子的地位,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中的一员。他进行严格的自审,直率地严肃地批判自己身上的封建传统思想,发出了“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的深深自责。这种自审精神是极宝贵的。可以说,他是我们民族精神改造和复兴的希望所在。但是狂人这种严格的自省精神也绝不是个人主义的,或者说绝不是纯粹的个人主义的,目的是促使每个人都对自身进行反省,整个民族都进行反省。“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这是严格的提醒每一个人都来思考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从而惊醒起来。“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有谁怀疑这不是一个古老愚昧落后的民族所进行的自我批判,表现了民族的自省精神。
狂人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一声含泪带血的伟大“呐喊”。狂人说出了当时的人想说而说不出的话,狂人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呐喊高亢而激越,动人心魄,撕裂黑暗。下一代是民族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能让他们再在封建思想道德毒害下浑浑噩噩的被吃、吃人了,要把他们从封建传统之中解放出来。鲁迅在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讨论怎样对待孩子时,主张“觉醒的人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的光明的地方去。”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崇高的品格。在狂人的“救救孩子”一声中,我们感到狂人为民族现状、前途忧心如焚而又怀着希望的灼热感情,体味到他这种伟大而崇高的品格,狂人最后发出的一声伟大的呐喊,表现了狂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战斗渴求,是五四时期激越的战斗号召。当我们今天来纪念五四运动那场爱国斗争的伟大意义时,不能不想到在它整整一年前,狂人所发出的呐喊。如果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的话,那么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形象则在文学领域举起科学民主大旗,对封建主义的罪恶作了一次总的清算和讨伐,宣告了五四时代新人的诞生,预示了时代风雨的来临。
狂人是丰富复杂的形象,从他是一个狂人来说,他的想法很糊涂,他只想到别人吃他,包括给他找人治病的大哥。从他是一个革命者来说,他又是敢于打破传统的先驱者,是对将来有预见的十分清醒和勇敢的人物。
狂人身上同时体现了疯狂与清醒这一矛盾的特征,那么,这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如何统一在狂人身上的呢?我们还是从狂人形象的本身所具有的思维的特性来看二者如何统一在狂人身上。
第一,狂人的思维本来就是跳跃式的,缺少连贯性,前后之间只能略具联络,而眼前的见闻和记忆中的事物又都是他思索和研究的对象,因此,尽管如“小序”所说,“语颇错杂无伦次”,但可以同时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存在。正如“错杂”的语言我们在作品中也只找到对意义并无妨碍的几处,而并不是满纸荒唐言。错杂的文句计有:一 “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 二“易牙蒸了儿子给桀纣吃”中的“桀纣”应为齐桓公。三“徐锡林”的“林”应为“麟”。——这些都是有助于表现日记为狂人所记,而又无损于意义的明白的。同样那些表现革命者的地方,也是通过狂人的特殊思维方式而又使他不损害革命者的战斗精神。
第二,在狂人的思路里,二者之间本来有共同的地方,可以由“吃人”这一点将他们贯穿起来,而这就十分有利于表现革命者眼中的封建制度的实质。鲁迅在《灯下漫笔》文中曾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吃人者,掀掉这筵宴,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在这篇充满革命精神的杂文里,对于“中国文明”和封建社会历史的描述,同样是因 “吃人”这一特点来概括的。鲁迅当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以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锐利目光,不只是已经看出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性,而且说明这种制度是为阔人和凶人服务,而直接受到损害的则是“悲惨的弱者”。当然,这里所说的吃人是指封建制度所加给被压迫者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致命的损害,是一种譬喻的说法,并不就像狼子村的人炒心肝那样的吃人肉。作为一个革命者,狂人原来也是这样理解的,这正是导致许多人仇视的一种打破传统的思想,狂人的特点就在于把这两种吃人联系在一起,从一个患迫害狂的病人的思路出发,给了许多吃人现象以具体形象的意义。事实上充满封建制度中的“人肉的筵宴”的残酷性质远比具体的吃掉一个人要深广得多,因为吃人肉的事实毕竟是比较少见的,但前者是一个概括性的譬喻,通过狂人的联想,就在不损害“吃人”的深刻意义的情况下,又赋予了它以具体可感的性质。作者这种巧妙地艺术构思使作品对于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击显得异常尖锐有力。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个既疯狂又清醒的狂人形象,以狂人这样一个既平常又特殊的人物为主人公,既表现了近代中国社会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遭遇和思想趋向,又以他精神病人的锐利眼光和偏执态度,彻底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宣传了现代民主科学精神。狂人形象的出现为新文学描写普通人物和劳动人民开辟了道路,并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狂人这一既疯狂又清醒的文学形象不仅在中国现当代人物画廊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就是在世界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也占有极为耀眼的一座。
参考文献:
1、《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 张盛如、康锦屏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1年版。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修订本,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2年版。
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林志浩、王庆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4、《鲁迅作品论集》,王瑶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5、《鲁迅研究》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6、《鲁迅小说艺术讲话》,黎风著,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作者Emil:nhm123456789@sohu.com
 43
tag: 狂人日记 , 语文教研,语文教研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