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昌龄《采莲曲二首》之二中“乱”字的三种解读
甘肃省白银市银光中学 李焕东 730900
主题词:解读 乱 杂入 争先恐后 慌乱
内容概括:对“乱“的三种解释,引出三种不同的解读,文章对学生甚至教师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原文: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域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场面,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王昌龄这首《采莲曲》表现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对这首诗的前两句,历来释家大同小异。关键是对第三句中“乱”的解释。它决定了这首《采莲曲》主旨。
第一种,主流解释。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例,
不过这里有个常识性的问题,诗歌第四句的“闻歌始觉有人来”,是“谁”“闻歌”?又是“谁”“人来”?如果以
第二种,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编者之观念。我们先看编者对“乱入”的注解:“乱入”,“争先恐后地进入”。那“乱”自然就是“争先恐后”之意。顺着这个思路,采莲女就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她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应该是正进行着一场“劳动竞赛”!诗歌的主旨和第一种也差不多,不过重点是表现采莲女的“繁忙不息”的劳动场面。编者大概还是受唐朝诗人崔国辅《采莲曲》的影响。
《采莲曲》·崔国辅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其中“金塘水乱流”的“乱”字,就是表现采莲男女争先恐后,轻舟竞渡的劳动竞赛场面,这大概和编者的注解相吻合。
不过,这同样有一个常识性问题。既然“乱”是“争先恐后”,那作者所描绘的就应该是一个热后朝天的劳动场面,也应该在那莲叶荷花不怎么“田田”之处,要不何来“轻舟竞采”、“争先恐后”?如果是这样,作者就应该早看见采莲女了,而不是“闻歌”才知有采莲女。显然,北师大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的编者是不同意
第三种,娇羞说。笔者认为,全诗描写的是采莲女的美丽、纯真和娇羞,抒发的是作者一种欢快和闲适的心情。理由如下:
我们依然从“乱”字来入手。我认为诗中的“乱”为“慌乱”之意。这一个“慌乱”,既可理解采莲女邂逅唱歌采莲的意中人时的“慌乱”,也可理解采莲女遭遇一群唱着情歌挑逗她的捕鱼郎的“慌乱”,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想象:一个有点腼腆的采莲少女,突然听到情哥哥或者捕鱼郎的歌声,慌慌张张地把小船摇向荷池深处,其急急惶惶的情态,恰好被在池边观景的作者全收眼底。作者在发出会心的一笑后,看着眼前的亭亭玉立的荷花,想起那惶惶遁去的采莲少女;于是便有了诗歌的一、二句,以罗裙“同化”荷叶的美,以荷花“同化”采莲女的美。而妙就妙在这第二句,采莲女的娇羞,岂不正如那红艳的荷花!此时我想起徐志摩的《沙扬拉娜》的名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此情此景,怎不令诗人陶醉?
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应该是位置颠倒。正是采莲女闻歌警觉有人来,才会慌乱地驶入荷花深处,让人看不见。我认为,这种解释不仅符合《采莲曲》“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域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场面,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的主旨,也巧妙地解决了
王昌龄是唐代的“七绝圣手”,特别善于处理绝句的第三句,他不会留下不能自圆其说的硬伤让后人诟病。有时,我们在解说前人的诗句时,首先要考虑一个通畅,而不是因为追求这个美,那个美,而伤害了诗歌的本意。
简单的才是最美的。
参考文献:《唐诗鉴赏辞典》12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版 刘学锴文。
李焕东:甘肃省白银市银光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电话,15209465232
tag: 采莲曲 , 语文教研,语文教研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