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头并进和重点突破
多头并进和重点突破是构思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的两种不同的策略。所谓多头并进,即运用排比段的形式,多侧面地阐释文章题意,多角度地演绎文章内容的构思方法,而重点突破则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围绕一个重点选材立意。这两种方法无疑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例如“我们的名字叫________”,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中心事件,着力表现我们的特点,也可以选择几个角度来表现我们的特点。这两种构思都无疑是正确的。
这是一篇构思独特的“多头并进”的佳作。作者把“我们”定义为“一”,内中包含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三口之家”温馨、合一,班级集体团结、第一,祖国大家庭争取统一。作者巧妙地从三种角度阐释了我们的共同特征—— 一,体现了小作者不俗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构思能力。
而一篇题为《我们的名字叫顽强》则是“重点突破”的佳作。文章把“我们”的特征确定位为“顽强”,文章重点选取排练《命运》交响曲的经历来表现“顽强”的特征。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这群器乐队孩子的顽强精神:天气闷热、排练枯燥,但他们一遍又一遍,毫无怨言地坚持着,尽管汗流浃背,尽管胳膊酸痛,手上生泡,但他们没人喊苦叫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的“顽强”。
看来“多头并进”和“重点突破”是难分伯仲的。
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
作文题有大题、小题之分。所谓大题,就是题目的范围比较广泛,或者题目有较强的概括性,普遍性,揭示了事物的规律、特征。例如“痛并快乐着”“充满活力的岁月”“放心吧,有我们在”“责任”“校园里的乐趣”等,这些题目供学生选材的范围广泛,可以从多种角度表现。所谓小题,就是范围较窄小,如“记一次植树活动”、“我们的方寸世界”、“我的外公”、“难忘的一次旅游”、“我误会了他”等。这些题目要求学生从具体的事情出发去记叙、描写。
一般地说,大题宜小做,小题宜大做。即大题目宜选取身边的小事或从一个小的角度来表现,而小题目则可以从更大的视角来反映普适性的现象或普遍性的哲理。
“有家真好”是一个主题型的“大题”,要深刻地表现这一主题,必须选取具体的细小的事情来表现,唯此,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有一篇选材、立意俱佳的考场作文。首先,小作者对“家”的定义颇为大气,文章开篇说:“家是我心中的一方净土,是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显然,这样理解“家”,当是“第三番来者”。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以到美国探访爷爷的见闻和感受为素材、通过细枝末节,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宏大的主题:祖国是我的家,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家真好!如果以空洞的说教,恐怕不能形象地感人地表现这一深刻的主题。
相反,小题宜采用“大做”的方法来写。所谓“大做”,就是从小事情中开掘大的哲理来,要以小见大,让读者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一篇题为《难忘的旅游》的佳作,作者选取了旅游途中的见闻,但却不停留于这一见闻,却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小题大做,抒发了强烈的情感,揭示了深刻的主题:长城是从我们祖先的肩膀上、脊背上修过来,灿烂的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而我们将接过前人的薪火,“从我们的肩上、脊背上修过去”。不由人不产生一种凝重的历史感。
有一篇以《我的草稿纸大哥》为题的作文,以草稿纸为线索,记叙“我”在草稿纸上涂涂画画、草稿纸成了我的好朋友、并让我不断走向成功的琐事。文章结尾,“小题大做”,画龙点睛:草稿纸“默默无闻的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永远纯洁的品质,为他人做嫁衣甘当人梯的风格,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文章记的是小事情,揭示的是大主题。
由此,我们看到:主题型的大题目要通过小事情来表现,而范围性、情境性的小题目要善于揭示出大道理来。
(三)厚今薄古和厚古薄今
一个记叙性的题目到手,一般有三类材料可供选择:一是表现“我”(或“我们”)的精神成长,如思想成熟、学习进步、业余生活爱好、亲近自然中的经历和感受等;一是反映身边的人和事,如父母、师长、同学、社会上的人以及和他们相处、交往的事;一是展示自己的文化积淀,如历史风云、名人轶事、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等。我们把前两类内容称为“今”,而把第三类内容称为“古”。有些同学习惯于选取前两类的内容,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则喜欢选取第三类内容来表现。那么,是“厚今薄古”好呢?还是“厚古薄今”好呢?这是审题选材中经常碰到的敏感问题。
毫无疑问,作文应当去反映最鲜活的内容,反映身边最新发生的事。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但与“厚今薄古”的选材策略不同,有些学生运用其广博的历史知识、丰富的典故轶事,取材于过去的事情,这种“厚古薄今”的选材策略无疑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篇“记住这一天”小作者充分发挥了他知识积淀的的优势,选取了他熟知的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把“这一天”定位于
其实,不管是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只要切合题意,内容新颖而充实,都是极好的构思方法。
综上所述,一个作文题到手,我们要善于多维构思,好中取优,认真处理好驾轻就熟和避熟求新、重点突破和多头并进、大题小作和小题大做、厚今薄古和厚古薄今的关系。
tag: 作文 , 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