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惊艳中国 《蛙》作飘彩虹一纸难求
——淮滨高中二年级语文课程开发探索
莫言获诺奖拉近中国和诺贝尔奖之间的距离
[提要] 核心提示:北京时间10月11日16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
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北京时间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现实意义
一是了却了国人的一桩心愿 诺贝尔文学奖是国人一直以来的梦想,是多年未了却的心愿。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帮助国人了却了这桩心愿,让国人如释重负,大快人心,莫言获奖可以说是众盼所归,今后,国人也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也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二是说明了中国作家的实力 不可否认,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们的最高冲击目标,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改写了中国作家无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也证实了中国作家的实力。
三是诺贝尔文学奖靠的还是作品实力 2009年,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视野。确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值得高兴和庆祝,但获奖只是一个符号,无论什么奖项,代表的是作家过去的水平,是某一部作品的水平,因此,我们不能沉浸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自我陶醉中,再次冲击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出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才能显示中国作家的实力,也才能代表中国文学的水平!
袁浩:莫言获“诺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乃至在世界文坛的震撼确实不容低估,这是一件对于华文创作的所有人都有利的事情。莫言获“诺奖”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我们能摒弃浮躁,淡定一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事业的发展中,保持一份对文学的敬畏,保有一份对文字的敬仰,这才是比围观“诺奖”更重要的事情。
李世荣:它提醒我们中国作家必须摒弃中国文人的劣根性,回归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正确轨道,营造一个单纯、洁净的文坛。其次,它告诉我们中国作家必须克服浮躁的心态,坚持深入生活,坚持把火热的生活当作创作的动力。
致渊:莫言获奖或许与中国今日之国际地位有关。近年来中国因为经济的腾飞,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引来了对中国作家的关注。如果以此而证明中国文学就怎样了,则仍然难以摆脱东方主义的窠臼,仍然没有摆脱“被审视”的心理,还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事实上,无论有没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垂青,中国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质量如何,就在那里。而且,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创作,不是集体的功劳,莫言的作品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水平,代表不了其他人。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正如无人获奖,也不必然说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园林里无一席之地。莫言获奖的最大意义或许是,引导人们重新关注文学,而对更多作家来说,要思考拿什么作品才对得起“作家”的称号。
莫言获诺奖惊艳中国,《蛙》作飘彩虹一纸难求——淮滨高中二年级语文课程开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