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哪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即由读产生相同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2、示例分析:
读《拐弯处的回头》有感
①《拐弯处的回头》读过之后,心里颇有一番感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代表着父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其表现含蓄而深沉。
②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弟弟受伤了,在被同学护送回家途中遇到了父亲,他满以为会得到同情与怜爱。不料父亲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几句就走了。弟弟觉得父亲一点都不关心他。正如同学所言,父亲却在拐弯处回头看了一眼弟弟。弟弟从中感受到了父爱。
③这篇仅仅四百多字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巧的结构,却让人感动不已,因为这里充满着作者的深情。这种儿女和父亲之间的感情真实、深切、诚恳,很容易在同样为人儿女的我们心中产生共鸣。
④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父亲总是扮演着严厉的角色,所以很少有人同父亲直接的亲昵和交流情感。甚至有人会害怕父亲,逃避父亲,疏远父亲。我对此就深有感触。我经常同父亲争执,不理不睬,闹矛盾,发脾气。我发现父亲总是严厉得不近情理。可是有一年冬天,那个冬天很冷很冷,我对母亲说,我想买一套帽子和围巾。几天后,父亲回家,带回了我最喜欢的那套帽子和围巾,而那套帽子和围巾在商场的标价分明是266元。一贯节俭的父亲怎么舍得?我很纳闷,就问母亲,母亲告诉我:“因为你要啊!”瞬间,我落下泪来。这是我第一次因为父爱而流泪。然而以后父亲又变回了那个不近情理的他。可是没关系,我已领会了这种深沉的父爱,并且能够完完全全地接纳它了。看了《拐弯处的回头》这篇文章,我更感触了,原来这种特殊的爱掩藏在每个做父亲的心中,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那动作却可以打动每个人的心灵,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或许,当大家受到这种无言的父爱时,心里就会有说不邮的甜。
⑤读完这篇文章,我真的被打动了。同时,也相信,在以后的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寻找到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
请同学们再读这篇文章,找出文中引、议、联、结部分,谈谈读后感写作启示。
师引导分析范文:第①段,紧扣文章中心总写读文感受;第②、③段引述文章主要内容,再次结合文章中心及语言进行分析、评价。第④段联系生活中父爱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想,并再次回应引文谈感受。是相似联想。第⑤段总结内心的感动,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父爱。
当然,有时读后感联系实际可谈的多些,有的能联系实际谈的少些,也可就文章来谈文章,从中提炼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由文章人、事看到本质,领悟道理。《特别关注》中每期由憨佗写的的卷首语都属于这种,如《组织也要守规矩》(2009第5期)
3、如何取题目。从以上几篇例文中你获得哪些命题方法?
(1)直接命题:读《xx》有感 (2)提炼感点为正题,读《xx》有感为副题。
四、实战演练
《出师表》这篇文章给同学们的感想有很多,能谈谈吗?
师启发:谈人物,诸葛亮的知恩图报、忠心耿耿、淡泊名利;谈中心,对后主提出建议,为出师免除后顾之忧;谈思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谈责任,“当奖率三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察纳雅言”;还可联系刘禅人品及社会背景对诸葛亮的忠诚之举提出异议等等。选准感点后,在此基础上联系社会实际或自身经历进行联想。
再看自已写的读《出师表》有感,看有哪些方面没写到,在此基础上扩充、改写或重写。
五、拓展阅读
(一) 组织也要守规矩
憨佗
梁山好汉朱仝于梁山晁盖、宋江两代领导人有恩。书中写朱仝武艺高强,除中过没羽箭张清的飞石外,每战必胜。
朱仝武艺高强,为人却谨慎的很。晁盖劫了生辰纲,得宋江报信欲逃,县尉带朱仝、雷横去捉晁盖。到了庄前,朱仝道:“这里又两条路,晁盖又好生了得,我与雷横分兵去捉拿。”
怕晁盖误打误撞,朱仝还喊了一声:“保正休走,朱仝在此等你多时。”晁盖等拼杀过来,朱仝虚闪一闪,放开一条路,让晁盖走了。
放走晁盖,朱仝又追将过去,见后面没人,方才说道:“我怕雷横执迷,不会做人情,赚他打你前门,我在后门等你出来放你。你不可投别处去,只梁山泊可以安身。”
救人救到底,朱仝为朋友够义气。就是对鲁莽的雷横,朱仝也是义不顾身,全力相救。
那雷横失手打死了县太爷的相好白秀英,被拘在大牢里,朱仝央人上下通关节还是救不了弟兄,只好在押解途中悄然放了雷横。雷横不忍连累朱仝。朱仝道:“兄弟,你不知。知县怪你打死了他的婊子,把这文案做死了,解到州里,必然要你偿命。我放了你,我须不该死罪,我还有家私尽可赔偿。你顾万里前程去。”
朱仝放了雷横,果然获罪。被断杖二十,刺配沧州。因朱仝待人和气,又是个美髯公,沧州知府便令朱仝管带小衙内。
这时梁山出了昏招。原来雷横被朱仝放走,无奈上了梁山,晁盖、宋江等感念朱仝的好处,想赚朱仝上山。于是吴用使计,杀了小衙内,逼迫朱仝欲做罪囚而不得,只好上了梁山。
此后,梁山诱使卢俊义上山,也是使毒计令俊义兄家破财空,饱受牢狱之苦后无奈入伙。
有趣的是,梁山一伙个个以义气为重,为了拉人入伙就以组织的名义使出不义的手段,迫害兄弟,逼兄弟就范。这是为何?
在规则不明或规则不被严格遵守的团队里,人人都缺乏安全感,于是一个集团、一个组织里的所有的人,都会为自身的安全本能地抱团取暖,共同认定一个死理:集团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任意侵害任何一个个体的利益。只要为了集体的利益,什么烂招都可以使。
这就是组织的权力无边界,这就是最后当梁山被一个更大的集体——官家收拾时,一个个好汉再也不讲情义的原因。
这就是梁山成不了气候的原因。
摘自《特别关注》2009年第5期卷首语
点评:
这篇文章重点概述了朱仝义不顾身,全力相救晁盖、雷横,有恩梁山却被梁山好汉使用毒计被逼上梁山的情节,又一笔交待梁山使毒计诱使卢俊义上山之事,从这两个性质相同的事件得出结论:梁山一伙个个以义气为重,为了拉人入伙就以组织的名义使出不义的手段,迫害兄弟,逼兄弟就范。可见“义”只是个人的处事原则,而不是集体的处事原则。由此展开论述:见倒数第三段。说明了在一个集体里,如果规则不明或规则不被严格遵守,人人都缺乏安全感,因为集体中成员认为集团的利益高于一切,必然导致组织的权力无边界,当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就会违背道义,伤害个人。最后得出结论:见最后两段。这篇读后感借《水浒》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从反面论述了一个团体明确规则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二)读下面文章,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读了
(2)香草的爸爸妈妈哪些方面最令作者感动?(他们在香草觉得很伤心,决定不去上学的时候,没有打骂,而是允许她犯傻,宽容她任性甚至反抗,耐心地为香草撑起一把幸福的爱伞,让她学会了付出与接纳、思考与创造。)
(3)倒数第三段是作者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与作者的感点有联系吗?它说明了什么?(在物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孩子们活动的空间变窄了,沉重的学习负担束缚他们自由的天性,家长的期望让孩子们过早地背负起大人们应承担的负担,童心被压制,快乐又何在?)
,作文指导课教学案:写好读后感“四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