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篇《过年》:中国人为什么过年?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那个古老的关于“年”的神话故事。可是,不仅是因为那个故事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过年,要怀抱着一年辛勤换来的收获——回家看看。因为过年,人们要把一年的烦恼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去。过喜庆、过吉祥,人们要把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全部寄托在过年里。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开心地说我要快快长高;大人们推杯换盏互相祝福事业一帆风顺;老人们笑眯眯地看着儿孙满堂,想着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一段夹叙夹议,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有这段和没这段,文章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相对于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为主,某些段落可以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复杂记叙文的材料更丰富、手法更多样、思考更深入。
对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不宜放手进行“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训练,宜从复杂的记叙文入手,到言之有物的议论文结束,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感,到了高三,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选择文体、甚或创新文体的自由。所以整合后的六次大作文都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2.六次写作与课本的训练要点、训练方式保持一致
课本中的每个写作专题,都是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教学实际,力图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我们课本上的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六次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和课本保持一致,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比如:
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我们鼓励学生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文4: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樊颖)
但这样的眼界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和写景散文之后,可能会写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提示学生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文5《石榴树》学生细腻描绘了姥姥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四季的变化,最后写道: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棵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
文6《守护风景》前文写印象中敦煌的风景,后文写敦煌学者樊锦诗40余年的执着守护。不仅写风景,而是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敦煌美丽的风景,被许多这样痴情的学者守护着。他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愿为它献上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守护着一片风景,其实他们更是在守护自己信念,守护生命的价值。谁说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不是一道更美的风景。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六次作文训练即有限定性,又有一定的开放度。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
为什么有那么多“及其它”呢?写作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心灵自由,课标里也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广阔空间”和每次写作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必然产生矛盾。如果每次作文限制过多、要求过死,势必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其它”其实是试图解决这对矛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次作文训练,肯定有侧重,比如我提供的作文题目适合写事,但是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人、绘景或写其它内容。
高中第一篇大作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投石问路的味道。老师要通过这一次作文了解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学生也会通过这次作文,了解高中老师的阅读胃口。老师应该通过第一次作文发出一个重要信号:虽然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事,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不包括跑题)而且,这个信号要通过每次写作训练,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放开手脚,乐于解放头脑。
比如:“写事及其它”提供了的“备选题目”是:《感动》《令我……的三件事》《琐忆》。在“写作示例”中,主要提供了以“感动”
,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讲座·教案tag: 高中记叙文 , 同步作文,同步作文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同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