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教案3(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3(苏教版必修2)

11-07 14:57:56   浏览次数:117  栏目:高一语文必修二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3(苏教版必修2),

3、纵观凡尼亚 坎坷的一生,你觉得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通过鉴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教学过程:

一、鉴赏文章细节描写的艺术

讨论:

1、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索科洛夫相关细节

 ①“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

    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动。文中的人的待遇指拥有尊严、不挨打。“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 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这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

 ②“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

 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这表现了战争的罪恶。

 ③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话了。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写凡尼亚 的细节:

⑴第12段的肖像描写 a 、外边脏,是战争造成的,孤儿,无人照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 b、眼睛:纯真、可爱

⑵听到“我”叫他的名字“哆嗦”的表现:

战争孤儿,对亲情麻木,听到一个人如此亲切地叫他的名字,充满了疑惑、渴望、猜测……

⑶ 叹气    爸爸牺牲,妈妈被炸死,战争就这样的残酷,战争就这么罪孽深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灵上投上了阴影。

⑷ 听到索科洛夫是他爸爸是的动作表现: 扑、吻、叫、贴、哆嗦

孩子对亲情、温暖的渴望

⑸  我的儿子一直紧紧贴住了我全身哆嗦

一个失去家庭,失去一切的孤儿,是那么需要亲人的关爱,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父爱”不松手。同时,我们可以想到,这个苦命的孩子在战争中受到了多少惊吓,吃了多少苦头。

⑹  孩子问女房东的话:

孩子的天真无邪,反衬出战争的冷酷无情。

⑺  把孩子托女房东托管,孩子的表现:

一直哭到晚上,跑到大谷仓来迎接“我”,在那里一直等到深夜

儿子居然离不开父亲,“哭”“迎接”“等”的举动,表明儿子生怕再失去父亲,往事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⑻  问皮大衣:

孩子的细心、聪明、害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和暂时的

凡尼亚 是个战争孤儿,他的遭遇最震撼人心,战争是残酷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质疑讨论(可学生提问,也可老师提问)

1、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他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2、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参考答案】

A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B,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3、  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参考答案】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军人,但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 乎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据说,苏联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数达到两千七百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否绝对正确也很难说,但肯定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作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著名作家海明威、雷马克专门发来贺电向肖洛霍夫表示祝贺。这部作品也反映了作家在新的时代对战争的新的思考。

三、总结

 战争是可怕的,它能摧毁一切——家庭、亲情、希望,但他不能毁灭的是人性的尊严,不能消灭的是对于幸福的永远的期待。正如主人公那样,虽然自己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但还是收养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小男孩。这是人类的本性,追求美好的本性,它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更是在今天绽放出光芒。

四、同步练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梗概( )    (2)邂逅( )    (3)和睦( )     (4)刹那( )

(5)狙击( )    (6)嗜好( )    (7)粘住( )     (8)哄骗( )

(9)栖息( )    (10)窒闷( )   (11)胡诌( )    (12)翘首(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敝 奖赏 寂静 古里古怪    B.影踪 寂静 荒凉 喜气洋洋

C.狭窄 气慨 衬衫 狼吞虎咽    D.军衔 安祥 震荡 小心翼翼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4.选出对文中理解正确的两项( )

A.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B.《一个人的遭遇》是节选,小说用的是口述式,与常见的“口述实录”不同。作者是受 到一位老兵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纪实小说的味道。

C.《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

D.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伤感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E.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不够细,因为这件事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转机。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答案

1.略 2.B (A.蔽;c.概;D.详) 3.D 4.C D (A.第一人称;B.与常见的“口述实录”相近;E.写得特别细)


上一页  [1] [2]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3(苏教版必修2)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