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学设计33(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比赛)

《六国论》教学设计33(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比赛)

11-07 15:07:28   浏览次数:985  栏目:高一语文必修二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六国论》教学设计33(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比赛),

六国论

执教者:谭清才(湖北)

创设情境: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

雄踞东方的六国为何不足十年就土崩瓦解呢?“一门三词客”的苏家父子就写了三篇六国论

一、整体感知:

一、快速诵读全文,标注字词及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提出疑问,学生解决

1、完:保全(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教师不能有知识性错误哟!)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故事:旧事,成例

3、学生齐读一二段,并试译

师作翻译示例

二、研习文本

1、作者是如何论述弊在赂秦的?

2、作者是如何阐发“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从论证的角度属于什么论证?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指的是哪三国?

3、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齐读倒数第二段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中的“咽”应如何读?

4、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苏洵的这篇文章对于六国已无任何意义,对谁有意义呢?六国的境地和北宋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总结介绍北宋的情况,自然补充了时代背景

师补充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一百年间,与西夏、契丹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的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5、穿越时空,回到北宋,你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你会有怎样的感想?

三、拓展延伸

文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标画出来,并大声朗读

生朗读并谈自己如此处理朗读的原因

师范读生根据老师的示范,继续感情朗读

齐背最后两段

点评: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问,通过同学间的互助解决学生的字词疏通的难题,充分体现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诵读,用声音来体现情感,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响起时,师可功成身退矣!但当学生质疑完文言字词后,老师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有些琐碎了对于“文”的解决,老师还是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的抢抓话语权,使得学生少了好多的精彩

专家点评:

孟庆欣

教学和旅游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良好的导游,会循循善诱,心中、眼里处处皆美景,次之导游胸中、眼里皆无景,最可怕的导游是自己迷了老师中这三者就各有代表

规律的东西、原则的东西,没有新旧之分文言文首先必须讲求字义文言文的教学绝不能与现代文混为一谈文言文首先必须讲求字义,讲出文言文的特点同时还必须注意文体的把握“志”和“论”是不同的文体,应讲出各自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还应以诵读为主教师上课不要给学生一种错觉,以为语文是为了教的,其实语文是为了用的

《江南的冬景》就是一个用好语文的典范讲这课时,应讲出郁达夫的特点:注重画面的描摹教师应引领学生,在用语文方面多下些功夫


,《六国论》教学设计33(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比赛)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