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
《六国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本文来自苏教版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个专题有三个版块:“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这个专题的教材主要是文言散文和宋词,基础知识教学上,主要是积累文言知识,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人文教学上,主要是通过历史文本的阅读,领会历史人物的感慨,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豪情壮志,探寻历史中今天的意义。本文出自第一版块, 教学上按照文言文教学要求进行,还可以将另外苏轼、苏辙的同题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积累文言字词,会翻译文句。
2、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用意。
3、了解有关史实,感悟国家灭亡的教训。
4、赏析本文论证的特色和语言的风格。
教学时间:2教时
第1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了解课文,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要求
二、熟悉作者及背景,整体了解课文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选自《苏明允哀词》)
2、了解课文涉及的历史材料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求自保,割地赂秦,仅仅是一个方面。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有他的用意的。[附]:秦灭韩,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
3、本文写作用意
苏洵是针对当时北宋的对外政策。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妥协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东北的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在保卫战中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条约规定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后来西北的西夏又和宋交战,又订立条约,每年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也没有给北宋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朗读,整体了解
1、注音:
贿赂(lù) 率 (shuài,全都,一概) 暴(pù,暴露) 厥 (jué,他的) 洎 (jì,及、到) 为(wéi,治理)国者无使为(wéi,被)积威之所劫
2、朗读
3、整体了解。思考回答:
本文属于什么文体?文章属于就事论事,还是抱有意图?
(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借史论今,讽喻时政。)
四、疏通文字,积累字词
1、疏通1、2段 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弄懂下列字词:
互丧——率——以——盖——
(交互灭亡 全部 因为 发语词,根据语境,翻译成合适的词语(因为)
2、同学合作,互相翻译第1、2段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3、疏通第3段 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弄懂下列字词:
秦以攻取——邑、城——较——其实百倍——固——思厥先祖父
用 小城、比较大的城 比较 它实际上是一百倍 本来 想想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以有尺寸之地——然后——然则——判——至于——得之——
才有一小块地方(夸张手法) 这以后 然而 决定 以致 得当上面的话
4、同学合作,互相翻译第3段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五、背诵以上课文
第2教时
要点:完成字词疏通,背诵课文,分析论证思路,作业
过程:
一、背诵、翻译已教课文
二、继续完成字词疏通
1、疏通第4段 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弄懂下列字词:
继——与嬴——是故——斯用兵之效也——始速祸焉——洎……以……——惜——谓
跟在后面 结交秦 因此 这是武力抵抗的功效啊 开始招致 自从……因为 可惜 认为
智力——诚——向使——爱——数……理——当——较——量
智慧和力量 实在 以前假使 珍惜 命运 倘 对抗 判断
2、同学合作,互相翻译第4段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
tag: 教学 教师 , 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