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
《想北平》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教学设想:
本文编排在“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该单元有两个小板块:“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想北平》出自第一小板块内,这个板块内共有3篇散文,《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前两篇是研读要求,后一篇是自读要求。这个板块的教学在情感上,主要是理解人类的美好感情——故乡情思,培养并增强自己的思乡情、爱国情;在阅读理解上,主要是学习散文的阅读赏析。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故土北平的眷恋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3、学会对词语、语段的点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教时
要点:
了解作者,进一步了解散文这种文体,整体理解课文,把握文章基本情感,做部分点评。
过程:
一、导入
1、 过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的文章,理解并感受人类最美好的那种故乡情思。现在我们读散文《想北平》。
2、 字音、字形检查:
廿( ) 辜负( ) 菜圃( ) 粘( ) 脾气( ) 稗官野史( ) 俾众周知( ) 空旷( ) 粗犷( )
二、复习有关散文的文体常识
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有关散文文体
(1)“形散神不散”——
(2)线索——
(3)文眼——
(4)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三、了解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
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
三、研读
先自己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逐一分析本文在散文特征几个方面的表现:
(1)“形散神不散”
形散——
神不散——
(2)线索
(3)文眼
(4)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四、作业
第二教时
要点:继续研读
过程:
一、研读
先自己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1、“想”。把标题的“想”换成“说”“爱”“忆”“谈”,看有什么不同效果?
,陈庆德《想北平》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tag: 教学 , 高一语文必修一,高一语文必修一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