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2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2

11-07 15:07:59   浏览次数:832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四
标签:高中语文必修四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2,

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是谁写的?

应答邹海滨,而不是孙文。孙文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写了序。

2、孙先生的《序》写于哪一年?

根据课文中\\\'延及七年\\\'、\\\'十年\\\'\\\'督师北伐\\\'等推算。这篇序写于1921年。

换位思考,更好的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如果你是孙先生的秘书,要你代写这篇序言,你将写什么?

学生回答多种多样,有说写起义的经过,有说写赞烈士精神,有说写成书情况,有说写继承先烈遗志……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为主。在此环节中,老师适当补充相关典故“碧血”和“史载田横事”,不光扩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能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所以不能少。

4、那么孙先生在本序中到底写了那些内容呢?这是我们要从课文中去寻找的答案。

低声快读课文,找出先生写了哪几点?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5、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计。检查遗骸,共得72具,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孙先生是如何来描述当时起义的情景的呢?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其损失可谓大矣。这次起义牺牲了80多位同志,许多是从各省调集来的精英和才识卓越的留日学生,所以是“为最”“菁华付之一炬”。作者的感情是很悲痛的。

6、第一小节除了记叙起义的情况之外,还写了其他内容没有?请学生归纳。

学生:这次起义的价值。

作者是如何评价这次起义的呢?

学生:“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并寿”。(老师补充: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这次起义在全国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中有没写道呢?

学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不可遏抑。

7、请你归纳本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述黄花岗起义死伤惨重,赞革命者不挠精神,肯定起义价值。

作者并未被这巨大的悲痛所压倒,“然”字笔锋一转,给这次战斗以极高的评价,并抒发了自己对烈士深挚的赞颂之情。这里,作者的感情进人了另一高潮。“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士们战斗之激烈,牺牲之豪壮,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才令“久蛰之人心”大为振奋,使他们千年的“怨愤”,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才在不长的时间里,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的序幕,有了“斯役”,才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巨大胜利!段末作者再次满腔热忱地肯定“斯役”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它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在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8、本文的写作距离黄花岗起义已经过了十年,为何过了这么久才有相关史实的记载,学生肯定会有疑问。而孙先生在此文中不光沉痛悼念烈士们,更借此激励国人,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来,所以这点老师一定要着重分析强调。并补充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第三段:既然黄花岗起义价值如此之高,烈士们可歌可泣的精神也让我们动容,所以我们要勿忘先烈遗志并继承先烈遗志,这是顺理成章的,这时作者的感情应该进入最高潮。为什么要发扬先烈们的精神呢?请你从文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归纳。

学生:一个原因是当时国内的环境,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另一个原因是先烈们的理想还未实现,真正的中华民国还未实现。(老师补充: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

9、在学习中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文章结尾点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10、第二段,烈士们的事迹因时局纷乱而不能流传的时候,孙先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学生:滋可痛已!巨大的悲痛,和第一小节形成对照。

1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那些革命志士们的理想是为国家为人民,他们不计酬劳,更不会在乎环境的恶劣,他们随时准备为国牺牲,死后可能被抛尸荒野,死无全尸,更有甚者连名字也未留下,你觉得他们的行为值得吗?新世纪的高中生对于理想更现实,他们更愿意紧跟时代的潮流,而不是去谈理想谈奉献。借此机会,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体会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

先生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矣,全国人民都记住他,我想他此生无憾了,但是还有一些英雄人物,他们离去之后化作尘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比如象田横事?比如黄花岗烈士们?你们觉得他们值得吗?(补充五百壮士追随田横自杀的故事)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十分热烈,他们畅所欲言,因为这个话题与他们联系紧密,正值青春年华,对未来有很多憧憬和想法。

老师总结:他们的忠于自己的理想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不管史书有没记载,我想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在乎自己是否被史书记载这样的事情。而且广大人民会记住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人民所认可才是最大的价值。

12、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主题思想

作者在这篇序文中,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热情赞颂了黄花岗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的泛滥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13、这篇书序在写作上有其特色,也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对于写作手法的运用学生已经掌握了,此环节是进行归纳和总结,理清思路,加深印象。

 

总结写作特色

 

①.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可以指导学生好好体会。文章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②.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菁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此外,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

 

五、延伸和扩展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新课标中也非常注重此环节的设计。通过此次练习,不光是巩固学生本课所学知识,更是开拓学生视野,掌握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径,所以我采用了林觉民的绝笔信,他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同时通过练习训练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会思辨。

五、板书

赞颂斗争精神             述黄花岗起义死伤惨重(记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2
·上一篇:贾芸简介
·下一篇:《听颖师弹琴》说课稿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