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泰格特《窗》表格式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泰格特《窗》表格式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11-07 14:58:54   浏览次数:652  栏目: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泰格特《窗》表格式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创设自主课堂 唤醒主体意识

丹徒区支显宗中学 王秀兰

    在丹徒区“推进《行动计划》、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中,我执教了《窗》这篇文章。我的课堂理念是创设自主课堂,唤醒主体意识。

一、内容分析:

《窗》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课文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文章中不靠窗的病人的心理发展历程很值得玩味。同时课文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续写结尾,深刻感受作者构思的精巧。在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时也认识到人性的复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阅历不够丰富,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型,对人性的理解处于浅表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靠窗病人描述的美景切入,让学生在感知美景,探究美丽的谎言时,体悟到一个羸弱的病体,凭残剩的精力,用满腔的热情极力想像,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景,以此来激励自己同病魔作顽强斗争。

而对不靠窗的病人,八年级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的理解往往处于浅层次,误认为他是彻头彻尾的恶人,对人性由善变恶的过程不能关注。这就需要教师在咬文嚼字中点拨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

引导学生续写结尾,是对课文深层解读的方法之一,也是训练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三、设计思想:

1、采用支显宗中学的“五步教学法”,注重课前预习。“预习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阶梯化”,精心编写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强调课前自学。既训练了的自学能力,也让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

2、以感知美景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感知美景、探究美丽的谎言时,思考人性美。

3、抓住《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在理解对比描写之时,体味作者构思的巧妙。

四、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理清情节结构,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方法;

3、学习对比描写对凸显人物形象的作用。

五、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六、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描写对凸显人物形象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积累窗的名句

导入: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是李商隐在窗下的低吟。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杜甫在窗前的豪唱。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是木兰在窗前的女儿情。

2、半窗图画梅花月,一枕波涛柳树风。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推开泰格特笔下的这扇《窗》,透过这扇窗去看看窗内外的世界。

学生说有关窗的名句。

1.名句积累。

2、初步感知窗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美。

3、在师生齐诵诗句时,也是在短时间内师生心灵共鸣的最好方式,这对借班上课的教师来说,也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好的举措。

第二环节 预习检查

夯实

基础

1、词语正音。

俯kàn(     )    

 一hóng清水(     )      

  xǔxǔ如生(     )

充塞(     )      

 气喘吁吁(    )        

 争相斗妍(     )

2、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说给小组同学听。

3.成语归类。

请同学们把这些成语归类,哪些与靠窗的病人有关,哪些与不靠窗的病人有关。

学生自主正音,相互学习,补充学习笔记。

1、夯实基础。

2、在“兵教兵”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对导学案的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促进学生重视课前预习这一重要的环节。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感受窗之美景

从感知美丽的谎言,体会一颗美好的心灵。

初步感知对比。

1、听读课文:

  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2.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现实世界是怎样的?

学生圈画词语。

感知课文对比构思的精巧。

1.养成圈画批注的习惯,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2.通过体会人物情感来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了解窗内人物

认识不靠窗的病人的心路历程,尤其是认识到由善到恶的纠结,在此过程中体悟人性的美与丑。

1、细读课文,圈画文章的关键语句,说说不靠窗病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故事的结局,不靠窗病人终于得到了靠窗的床位,却惊讶地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作者为什么为不靠窗的病人设计了这样的结局,他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圈画词语,写出不靠窗病人的心理变化的关键词。

深入思考本文的主题。

1、继续强化学生动脑、动笔的学习习惯。

2、强调小组合作,前提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组长组织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

3、让学生在理解不靠窗病人心理变化的基础上自然且深刻理解本文的主题。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续写窗之结尾

续写

结尾

“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就此戛然而止了,这位病人以后会怎样呢?
 大家畅想一下,当他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请大家拿起笔,尽情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个结尾吧!

续写

结尾。

1、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小说人物的性格要把握准确。

2、在交流习作时,也是促进学生再认识文本的过程。这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结语

1、  将课前的诗句再理解。

2、  教师谈对文本的再认识。

学生可以再诵诗句。

本想让学生谈阅读感悟,但觉得高效课堂,不仅学生要“动起来”,教师更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把自己的阅读感悟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似懂非懂中,认识到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

八、案例反思:

1、《窗》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清晰,课堂上采用板块式推进。

2、重视课前预习。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习。尤其是能动口动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传统的思想不能指导现今的教学。学生不动脑读书的有很多。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预习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阶梯化”,要求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充分预习,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的教学也能针对学生的困惑来教。

3、语文学习有感知、体验到创作。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满足于“写了什么”,但现在的语文学习要知道“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尤其是要尝试着写作。在写作中,既熟悉文本,又深层解读文本,更是走进文本,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随时练笔、随处练笔,对学生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效果。

4、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创设自主课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尤其是教师冲破了传统的“师—生”课堂学习模式和“生---师”课堂学习模式,学生从以往静止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对话交流状态。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从同伴眼中看出“镜中我”,还可以以自我为尺度来正确看待同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从消极转向积极,由他律转向自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生--生”课堂学习模式。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只有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益。我校的“五步教学法”重在创设自主课堂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课堂上敢说、能写,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泰格特《窗》表格式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泰格特《窗》表格式教案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tag: 泰格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