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7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8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9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10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7.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2分)
1、 ①没有享受过父爱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 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
8.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9.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4分)
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 ①给儿子倒酒 ②卖驴让儿子复读 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 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 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 ⑥深情叮嘱
10.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3分)
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
11.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文章。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共5分)
(1) 两个“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你概括出两点,写在下面。(2分)
(1)①对儿子都有深沉的爱 ②父爱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行动而不是通过语言 ③都肩负着家庭重担。
(2)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3分)
tag: 黄金时代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