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九首
《饮酒》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
陶渊明志行高洁,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归隐后接近农民,参予农活,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所写田园诗描绘田园风光,表现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内容真切,感情深厚。他的咏怀诗寄托其不得施展的抱负,悲愤豪放。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极富审美价值。他开启了诗歌史上的田园诗派,对入唐以后的诗歌影响深远。有《陶渊明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试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诗写诗人隐居后悠闲自得的生活和恬静舒适的心情,言外也透露出他对官场争名逐利的生活的厌恶。前四句写隐居的处境和心情。居住在“人境”却“无车马喧”,这是什么缘故?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揭示了这个矛盾是怎么统一的。那就是心境淡泊宁静,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远离喧嚣的尘俗的纠缠。“心远地偏”,揭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后六句描绘隐居后自己的精神与自然景色的浑然契合和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人生意趣。“采菊”二句,一向为人们所激赏。其妙处在于写出了无意看山,只是在一俯一仰之间、漫不经心之际,南山扑入眼帘,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悠然见”是心与物遇、怡然自得的情趣。“山气”二句进一步写望山所见,寄寓身世之感。飞鸟日出而出、日夕而返的自然图景引发诗人由仕而隐的联想,也给诗人以委顺自然的启迪。“真意”二字是全篇题旨所在,也是点睛之笔。诗人既已悟得“真意”也就无需多说,留给读者去细细品味。通篇写景、抒情、说理浑然融合。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过故人庄》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曾漫游东南各地。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辟为从事。不久辞归,病卒。孟浩然生当“开元盛世”,常徘徊于求仕与归隐的矛盾之中,而以布衣终其一生。诗多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描写对象,多表现隐居的闲适、羁旅的愁思,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与王维并称“王、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有《孟浩然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结构形式自然。诗紧扣《过故人庄》这个题目,从应邀赴约一直写到留下后约告别,一路写来,如叙家常,纯任自然。虽然是律诗,其一气流转、运笔自如,却似朴质古淡的古体诗。
语言质朴,于平淡中见深情,意境浑然天成。诗用的都是寻常字面,朴实无华,语不惊人,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唐诗杂论》),却每一句都富有醇厚的诗意,传达出深挚、亲切的感情。首联点题,平平道来,不作任何渲染,就写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次联写所见故人庄的风光,一近一远,如在目前,既突出了田风光令人亲切的特点,又可想见诗人的顾盼神情。三联写与故人把酒倾谈的情景。气氛平和,心情舒畅,话题只涉及桑麻农事,足见主客襟怀之淡泊,情趣之投合。末联写告别时预约后期,照应开篇应邀往访,表现了友情的深厚融洽和对田园风光、情趣的留恋,出语真率,毫不客套造作。全诗是寄至味于淡泊的高超艺术修养的表现。
对仗工稳,却活泼天然,毫无雕琢痕迹。绿树“合”,一个“合”字,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诗人的欣然自悦;青山“斜”,一个“斜”字,写出了远山的蜿蜒逶迤,也流露出诗人由衷的欣赏和爱慕。下字准确传神,又似信手拈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面”、“话”等动词都是口头语,看似下得漫不经心,实则字字都与抒写情怀相关。“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耐人寻味。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相关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