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导学案,
盐阜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2011年4月 日
课题
渔家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 品味赏析。www.lexue88.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lexue88.com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古诗词学习方法指导:
1.读题目
2.读作者(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3.读注释或注序
4.读原文(写什么景,抒什么情)
相
关
链
接
【词】
1.词的定义。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3.词的分类。
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4.词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婉拒派:李清照,柳永、晏殊等。
【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知
识
预
习
1.说出诗的大意。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2.反复诵读诗歌,完成填空。
(1)《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异” ,有关诗句: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3)《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4)《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
(5)《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堂
探
究
一.导入课文
二.品读课文
(一)读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 感情 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 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 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 (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www.lexue88.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lexue88.com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图。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 ”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 异声 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 萧瑟 肃杀
补充材料:上阕:着重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
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这一句烘托出荒凉,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
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千嶂:像屏障一样的群山。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
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重。
6.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
7.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
(浊酒一杯 思乡 思亲 )
(燕然未勒 使命 责任 爱国 忧国)
(悠悠羌曲 无奈 凄凉 别愁 )
(人不寐 焦虑 苦闷 悲愤 担忧 )
(白发夫泪 悲怆 苍凉 壮志难酬 痛心 )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补充材料: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一杯”与“万里”造语悬殊,暗衬乡愁。这一句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的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在碑上刻字记功。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这两句是本词的名句。
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五胡”之一。笛本出于羌中,故称“羌管”。笛声悠远,寒霜满地。这一句是写景句,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表现出边地之苦。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而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显然都是因“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可见,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8.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三)拓——根据你对词的理解 领悟,品味《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示例一:“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示例二:“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示例三:“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示例四:“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示例五:“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示例六:“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示例一: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示例二: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
小结: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巩
固
训
练
当
堂
练
习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然未勒”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异
2.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课
后
作
业
一.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积累写大雁的诗句。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次北固山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灏《黄鹤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卢纶《塞下曲》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淮南秋雨雁,高斋闻雁来。——【唐】韦应物《闻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唐】 李商隐《霜月》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唐】李商隐《离思》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唐】温庭筠《瑶瑟怨》
杠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温庭筠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唐】温庭筠《苏武庙》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唐】李白《千里思》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洞庭无过雁,出疏莫相忘。——【唐】杜甫《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唐】沈如筠《闺怨》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唐】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唐】贺朝《从军行》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崔湜《塞垣行》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唐】李益《春夜闻笛》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唐】李颀《古从军行》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北宋】欧阳修《戏答元稹》
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北宋】梅尧臣《秋雁》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
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南宋】陆游《幽居》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南宋】陆游《夜归》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宋】戴复古《月夜舟中》
反
思
总
结
www.lexue88.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lexue88.com
格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