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三国演义》教案和练习2

《三国演义》教案和练习2

11-07 15:07:28   浏览次数:266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三国演义》教案和练习2,

然后,王朗就说了:“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希望能劝说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并还列出了一个颇为堂皇的理由:“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的情况,其实,从诸葛亮内心里,是承认王朗关于曹魏如日中天、万姓倾心的说法的。 

因为这从诸葛亮原本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致的。 

早年的诸葛亮其实对当时的天下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非常清楚,最可能统一天下的是曹操;或者即使不能在曹操幕下,也不妨象他哥哥诸葛谨那样加入东吴的势力。 

别看是在古代,其实那时候的人事照样是“双向选择”。不但是各个势力的首领在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可以为之效力的势力。比如袁绍屡邀赵云而不至;庞统因为其貌不扬而被孙权拒绝等例子。 

诸葛亮其实真正倾心的主君应该是曹操,至于当时没什么力量的刘嘛……大概根本不在诸葛亮自己开列的清单上。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了他让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距傲态度。 

徐庶离开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且还专程到诸葛亮的住处向诸葛亮说明了此事,但诸葛亮的态度却是: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 

这个“享祭之牺牲”颇耐人寻味,似乎传达了诸葛亮当时的这样一种想法:即在那样兵荒马乱的环境下,给象刘备这样的朝不保夕的弱小主君效力,比挥刀自刎强不了多少。 

而且,徐庶好歹也是诸葛亮同窗多年的好友,此番向诸葛亮说明此事也是出于一番好意,并没有强迫他答应的意思,可是为什么诸葛亮的反应却如此强烈?“闻言作色、拂袖而入”,几乎有点不近人情了。 

实,只要分析一下此时二人的立场就不难理解。 

徐庶本来辅佐势力弱小的刘备,可是由于他在对曹军作战中的出色指挥,令曹操非常欣赏,千方百计地想要将他收入自己的幕下。 

此时的徐庶前去曹营,迎接他的必然是曹操的礼遇和器重以及可以大展宏图的锦绣前程,而这,也正是“布衣”诸葛亮梦寐以求的。 

此时面对着徐庶的诸葛亮,有艳羡?有妒忌?也许兼而有之? 

而徐庶却劝他去辅佐当时毫无魅力可言的刘备,诸葛亮的心情肯定好不了。 

刘备连吃几次闭门羹,其实都是诸葛亮根本不愿接受他的聘请故意回避他的。 

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后,辞别家人时曾经表示:蒙使君三顾之礼,不容我不出。 

这个“不容我不出”之中,无可奈何的形态跃然纸上。 

“三顾茅庐”的典故一直被人当作“以诚相待”的典范,我个人却认为,刘备的三顾之礼实在是在强人所难,诸葛亮是让刘使君给逼上梁山、拉上贼船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刘使君势力孤危之时那种“求贤若渴”的模样简直就是一副饿狼相。)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在同王朗的这场舌战中,其实诸葛亮对于王朗“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的论点是不想驳也驳不了的。 

但,在诸葛亮的立场上,这场舌战又非赢不可。那么我们来看看他如何反击。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 

诸葛亮从一开始就强调王朗“汉朝大老元臣”的身份,其居心可谓叵测也! 

“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这段话不过是指出了汉朝没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生灵涂炭的事实,跟王朗先前说的:“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的论调其实是一回事,并没有切入王朗论证过程中可能的漏洞。 

以上这段话,其实根本不能用来推翻王朗“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的论点。 

而我说过,诸葛亮其实根本驳不了这个论点,所以他列举这些事例根本不是打算反驳王朗的论点。 

诸葛亮接下来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这位“汉朝大老元臣”身上。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诸葛亮没有对王朗的“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的论点发起任何正面攻击,而是说“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一句“同谋篡位”就将王朗这位“汉朝大老元臣”在道义和人格上彻底判了死刑! 

接下来更是大开杀戒:“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这是什么? 

这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 

这就是为什么王朗是被“骂”死的,不是给“辩”死的。 

过王朗这家伙也是活该。他战前口出狂言:定能说孔明来降。这样的论调只不过反映了他的天真罢了。 

因为你王朗能“识天数”,所以诸葛亮就要向你投降? 

因为你王朗在这个问题上比他诸葛亮“高明”,所以诸葛亮就要放弃他在蜀国的一手擎天的境界,跑到你们曹魏来混个“封侯之位”? 

因为你王朗在这个问题上无比正确,所以诸葛亮就应该否定他自己将蜀汉政权建立并发展壮大,所谓“功盖三分国”的不世功勋? 

就凭你王朗一席话,他诸葛亮就要否定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否定自己以往一切的行动的价值? 

我看,王朗说的:“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这句话用来形容他自己才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诸葛亮带头运用了“人身攻击”,就是给在辩论中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提供了依据。

诸葛亮与王朗的舌战不是普通的辩论,而是军国大事,是到底是谁“师出正义”的问题,不能用普通的辩论的规则为标准来衡量。 

而我们通常面临的辩论都不过是观点的分歧,没有那些“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问题,所以在这样的辩论中进行人身攻击,如果在道义上不占绝对优势的话,多半都不过是“输了道理又丢人”而已。

【中考试题】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______,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______、华容道义释______、过五关______、水淹______、败走______。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______、七擒______、六出______、空城计智退______、挥泪斩______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______,使丈八蛇矛枪的______和使______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 _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如:舌战群儒,______,______。  

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 故事:  

成语: 故事:  

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  

9.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三国演义》教案和练习2
·上一篇:《月夜》教案
·下一篇:《保修》表格式教案2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