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 D.我为子不孝
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答案是D。A项的“绳”是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B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承受”;C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D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B。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是就”。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仅”、“止”表示的意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C。“是”指代内容的核心是“杀”。A、B、C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C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 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人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1)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tag: 高三语文 , 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辅导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