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2017年语文复习攻略:文言文阅读对策(三)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理解

2017年语文复习攻略:文言文阅读对策(三)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理解

03-06 16:56:48   浏览次数:757  栏目:高考文言文复习
标签: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2017年语文复习攻略:文言文阅读对策(三)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理解,

D.进用冢司。冢司:宰相的别称。

【解析】依违:看上去译为“表面依从,暗地背叛”很通顺,但仔细分析语境,就能够发现,是唐介对同僚说:“这是皇上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这一职位,而借河阳知府这个虚名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同列”就是“同僚”,既然是同朝为官的人,他们就没有主从之分,而译文用“依从、背叛”分明有主从之别,这一点就不符合人物关系;另外,从进谏的时、地看,应该都在朝堂,没有什么“表面、暗地”区分。从“介独抗言之”来看,是说只有唐介上言抗争,与“同僚”构成对比,就把同僚们模棱两可的态度表现了出来。由此推断,“依违”的意思是“做事骑墙,犹豫不决,模棱两可”。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C.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D.王举正言以为太重,帝旋悟/既斩吴、蜀,旋取山东。

【解析】虚词意义和用法可以从语法特点(包括语法标志、语法成分、语法功能)进行推断。具体会在文言文阅读对策(四)“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中作出分析,但任何推断都离不开语境。题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A连词,却/并且;B连词,于是;C连词,如果;D副词,很快,马上。答案A

3.对下列各句“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之:称代“辽使”。

B.中人杨怀敏主之。之:称代“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

C.介筑堤阑之。之:称代“泛滥的塘水”。

D.即有之,不可隐。之:称代文彦博的劣迹。

【解析】此题放在语境中,就能够看出第二句的“之”应称代“处理‘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的事”。答案B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唐介“刚直无畏”性格的一组是( D )

①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         ②民以为利。

③遂劾宰相文彦博。               ④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

⑤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   ⑥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A.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③⑤⑥     D. ①③⑤

【解析】从语境看,②句说唐介关怀民生;④句是皇帝的做法;⑥句表现人们对他的敬佩;与题干“全都表现唐介‘刚直无畏’无关。

5.下面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介是刚直不阿、不谓权势的谏官,他对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行为据理力争,毫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B.从文中可以看出,统治集团内部不乏种种卑劣行径,有的明哲保身,不敢直言,有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一己之利,相比之下,唐介的精神更显可贵。

C.皇帝虽几次发怒,但在理智上不能不承认唐介是尽到了职守,还是接受了谏议,直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D.唐介的时代,朝廷里仍有些秉公无私的官吏,他们或据理力争,或揄扬直臣,表现了正气,这也是皇帝最终肯定了唐介的原因之一。

【解析】从常识上讲,古代任命官职的权力主要在皇帝手中。从唐介做的“殿中侍御史”看,作为谏官主要是劝谏皇帝,纠正皇帝的过失和错误。从下文看,唐介因为张尧佐而与皇帝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所以A项“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说法不对,语境的意思是“张尧佐骤然之间被任命为宣徽使、节度使、景灵使、群牧使四使”。答案A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

【参考答案】唐介扣留文牒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

(2). 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

【参考答案】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使自己落下杀害正直大臣的名声,就叫近侍大臣护送唐介到任所

【解析】从语境看,第一句“留”译为“扣留”、“下”译为“下发”、“移”译为“移交”、“责数”译为“指责”、“之”指代“崔峄”正确。第二句的主语应该是“皇帝”;“或”副词,或许,可能;“中使”为近侍大臣;“之”指代唐介。

由此可见,想作好任何题都不能离开语境,语境就是推断实词词义对错的标准。离开语境,任何推断都没有了标准。

三、辨明语法。即辨别区分词性用法。可以从语法位置、语法成分、语法功能入手分析,进而推断、理解其语法意义。一般来说,一个词所处的语法位置不同,充当的语法成分不同,语法功能就会不同,那么,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也会不同。如:

市:A. 东市买骏马。市:名词,动词之前,主语,意思是“贸易场所,市场”。

B. 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市:名词,句末,“诸”相当于“之于”,“市”就与“于”构成介宾短语,为其中的宾语,为“徇”后的补语,“城市”的意思。

C. 愿为市鞍马。市:动词,句中,支配宾语,谓语,意思是“购买”。

D.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动词,句中,陈述主语,谓语,“交易,做买卖”的意思。

名:A.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名:名词,句末,宾语(“何”的前面省略了谓语动词),意思是“名字”。

B.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句末,宾语(谓语动词省略),意思是“名声,名望”。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动词,句中,支配宾语,谓语,“命名,称呼”的意思。

D.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动词,句中,支配宾语,谓语,“说,说出”的意思。

E. 出师一表真名世。名:动词,句中,陈述主语,“名世”即“名(于)世”,谓语,意思是“闻名,出名”。

F.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动词,句末,陈述主语,谓语,“指名,识其本名”的意思。

G.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名:形容词,宾语之前,修饰宾语,定语,意思是“好的,有名的,名贵的”。

以上是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的有关基础知识及基本思路、方法。理解文言文实词要求准确。要做到这一点,重点在积累,这是功夫;巧处在推断,这是能力。希望平时勤于积累,能够掌握文言文实词的有关知识,学会分析语言环境,依据有关语法特征进行推断,力求理解、翻译均准确。

附文言文文段翻译:

唐介,字子方,是江陵人。(唐介)任莫州任丘县知县,正处在辽使往来的道路上,驿吏被辽使勒索以致无法维持生计,苦不堪言。唐介坐在驿站门口,下令说:“不是规定所应该给的,一切都不给。(只要)谁稍微毁坏我们的东西,就把他抓起来。”(辽使)都顺从地离开了。在田边的池塘每年泛滥,毁坏了农田,宦官杨怀敏负责处理这件事,想要划城西十一村的田地作为积水的地方,唐介(主持)筑了堤来拦住洪水,百姓都认为办得好。在德州当通判时,转运使崔峄拿府库里的绢配给百姓,但提高了价钱,唐介扣留文牒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崔峄发怒,屡次发公文责问唐介,唐介不为所动。不久果然不能实行。

(唐介)入朝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又转任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然被任命为宣徽使、节度使、景灵使、群牧使四使,唐介与包拯、吴奎等极力诤谏,又请中丞王举正纠合百官集体在朝廷上向皇上论争,削去了他的两个使职。没多久,又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兼任河阳知府。唐介对同僚说:“这是皇上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这一职位,而借河阳知府这个虚名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同僚们都模棱两可,只有唐介上言抗争。仁宗对他说:“任命的提议出自于中书省。”唐介于是弹劾宰相文彦博在蜀州做郡守时制造了一种镶金的绸缎,用这种绸缎通过宦官打通后宫,而得到执政要职;现在重用张尧佐,是用来加强自己的势力,请求皇上罢免文彦博的宰相职务而任命富弼为宰相。又说谏官吴奎表里不一,看风行事。唐介的话都诚恳正直。

皇上大怒,推开他的奏疏不看,而且说要把他贬谪远方。唐介慢慢地把他的奏疏读完,说:“我受忠愤所激,即使对我处以烹刑我也不回避。贬谪远方又有什么可推脱的?”皇上连忙召来执政给他们看奏文说:“唐介上疏谈论大事是他的责任。至于说文彦博靠嫔妃的力量做了宰相,这是什么话呢?任用官员,他们怎么能够干预呢?”当时文彦博在面前,唐介责问他说:“文彦博应当反省一下,如果有这回事,就不能隐瞒。” 文彦博拜倒在地,不住地谢罪,皇上更加愤怒。梁适呵斥唐介叫他下殿,修起居注的蔡襄连忙向前替唐介开脱。结果,唐介被贬到春州。王举正向皇上说这种处罚太重,皇上马上有所醒悟,第二天又把唐介的奏疏取来,改贬英州,同时罢免了文彦博的宰相之职,吴奎也被贬京外。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自己担了杀害忠直大臣的名声,就叫近侍大臣护送唐介到任所。梅尧臣、李师中都写诗赞美唐介,从此他的忠直声誉传遍天下,士大夫都称他是真正的御史,称呼他时一定称他唐子方而不敢直呼他的名。


上一页  [1] [2] 

,2017年语文复习攻略:文言文阅读对策(三)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理解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