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手裁举,则小虫忽而跃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及日中则如盘盂 D.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2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
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曰:“请客入。”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埏(以水拌土)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予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予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于是盂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
②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
③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泛泛乎不知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 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
D.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若以鬼遭谏我,我则杀之。”中的“以”用法、意义材同的一项是( )
A.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B.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C.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D.王好战,请以战喻
2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 B.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
C.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参考答案
高考专项突破之文言虚词
1.C.(表被动,可译为“被”;A名词性词组,“所恶的事情”;B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所存的地方”;D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所去的地方”。)
2.D.(介词,向;ABC介词,替。)
3.D.(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A相当于“于”;B表反问语气;C介词,对。)
4.C.(①②为连词,因为;③相当于“而”;④介词,凭借。)
5.D.(表判断,是;ABC为引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6.A.(代词,代自己;B表推测语气,恐怕;C指示代词,那;D反问语气,难道。)
7.D.(表递进关系,而且;ABC为假设关系,如果。)
8.B(句中语助词,可不译;AC为介词“于”;D表反问语气。)
9.B.(表推测语气,大概;AC为人称代词,他;D为指示代词,那。)
10.D.(顺接连词,可不译;ABC为转折连词,却。)
11.D.(①表反问语气,②表命令语气;③④都是连词,表目的。)
12.D.(介词,到;ABC表被动,译为“被”。)
13.B.(①句首发语词,相当于“夫”;②尚且;③顺接连词,于是,就;④连词,趁机。)
14.A.(介词,跟,和;B通“欤”语气词,译为“吗”;C介词,替;D动词,结交。)
15.B.(①疑问代词,哪里;②为兼词,相当于“于此”;③表句中停顿,不译;④句末陈述语气词。)
16.C(表被动,被;A动词,治理;B介词,替;D疑问代词,呢。)
17.A.(副词,将;B并列连词;C句首发语词;D递进关系,况且。)
18.A.(句中语助词,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不译;B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二种)心理”;C假设,相当于“……的话”;D可译为“……的地方”。)
19.A.(连词,表转折;却;BCD表顺承关系,于是,就。)
20.C.(前一“乃”是副词,竟然,后一“乃”为判断词,是;A都是判断词,是;B都是连词,因为;D都是介词,趁机。)
21.B.(①句中停顿,不译;②句末表判断语气;③连词修饰关系;④连词,表转折关系。)
22.C(前“则”,表转折却;后“则”表假设,那么)
23.D.(介词,用;A语助词,可不译;B动词,认为;D顺接连词,而。)
24.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CD都为助词,的。)
tag: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