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7,8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9,10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11.12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13。14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15.16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17.18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19.20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21.22
四、通“已”23:停止。24:已经
五、作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25
若
1 你 2 你的 3 这样 4 如此 5 如果 6 假使 7 它 8 至于 9 好像 10 你们这些人 11 要说那 像那 12 怎么样
所
1 所……的东西 2 所……的地方 3 所……的情况 4 被 5 被 6 用来……的方法 7 是用来……的 8 ……的原因 9 ……的原因 10 所说的 11 到处 12 所在之处
【而】
2、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4、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7、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8、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9、10、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1、12、表示因果关系,
13、14、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5、【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6、【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7、【既而】不久,一会儿。
【何】
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3、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
5、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6、7、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8、何:通“呵”,喝问。
9、10、【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11、【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用在句中,表语音停顿,不用解释。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tag: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