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 作《师说》以贻之
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教师明确:
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规律总结
A 动词,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 介词,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对象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C 连词,与“而”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
D副词,通“已”,已经。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
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 介词,可译为把
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乃”“因”“于”“所”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乃”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教师明确: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
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 副词,可译为才
二、复习“因”
经典例题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⑤不如因而厚遇之。
⑥因击沛公于坐。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
⑿于今无会因。,《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tag: 文言文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