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11-07 14:58:54   浏览次数:171  栏目:高考文言文复习
标签: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C 作指示代词

D 作连词

E 语气副词

课堂训练

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答案:1、 代词,可译为他2、 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 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 代词,可译为其中9、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三、复习“且”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  不出,火且尽

8、  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教师明确:

  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

规律总结:

1、  连词

2、  副词

课堂训练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1、 副词,可译为暂且
2、 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
3、 副词,可译为将要
4、 连词,可译为并列
5、 连词,可译为尚且

四、复习“则”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教师明确

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

规律总结:

A 名词,准则

B 动词,效法

C 副词,表判断

D 连词,表并列,承接,假设,转折等

F助词

课堂训练

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答案:

1 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

2 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3 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

4 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便

5 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用,每个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6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7、 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五、复习“焉”

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于是余有叹焉。
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⑹盘盘焉,囷囷焉。
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
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⑾非曰能之,愿学焉。
⑿而人之所罕至焉。
⒀吴人焉敢攻吾邑。
⒁且焉置土石。
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⒃永之人争奔走焉。
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教师明确:

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11—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7—18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tag: 文言文  , 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