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二.能力目标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5年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及夫人与中共中央台湾办公室主任陈云林等在北京大学未名湖
200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这是胡锦涛同宋楚瑜亲切握手。
教师提问:这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反映了什么事件?
学生: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教师: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讲授新课: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①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是因为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确立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思想,只是完成统一的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这样的统一可以避免大规模战争带来的人员和物质的重大损失,是有利于中华民族的。
2、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①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②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师提问: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和平统一思想有什么发展?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后两岸关系的架构,使和平统一思想更具有可操作性。
3、两岸关系的变化:
①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过渡:除了海峡两岸中国大陆政府与台湾当局政策和态度的调整外,还有哪些力量为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民间团体
4、“九二共识”“汪辜会谈”:
①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在台北成立
董事长: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生,台湾省台北市(原籍彰化县)人。台北帝国大学法学士,东京帝国大学财政学研究室毕业。一九七五年九月接受南朝鲜高丽大学名誉经济博士衔。辜祖籍福建,祖先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往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
②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会长:汪道涵,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上海市原市长,1915年生,安徽嘉山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共。
③两岸都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④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汪辜会谈”
⑤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方针:
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对台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附:江泽民于1995年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中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主张“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等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应坚决反对。
tag: ,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