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一篇传统的教材。较修订之前,文章更显凝炼、厚重。
课文第一自然段总写长城的样子。一个精采的比喻句“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尽显长城雄伟的气势。
课文第二自然段对长城结构的具体描写,除让人感受到其高大坚固、气势雄伟之外,还让人感受到建造者的智慧——长城是一道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课文第三自然段由物联想到人,长城伟大,长城的缔造者更为伟大。
课文尾段以一句话高度赞美了长城。
作为一篇语文教材,《长城》的价值在哪里呢?
一是作者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蓝天之下,群山之颠,绿草之中,长城如龙奔腾,气势雄伟,动人心魄。展开了想象,体会到其雄壮之美,必能给学生带去阅读的愉快。
二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它是民族的骄傲,课文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是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读了课文之后,学生会对建造长城的历史背景、长城的历史作用、长城的建筑艺术以及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等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四是课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炼,适于训练背诵。
这篇文章怎样教呢?
教学这篇文章时,学生读书之前,我并没有过多地渲染。我先请他们读了一下课题。“读得不错,整齐、哄亮。”我说,“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读完课文之后,相信你们再读课题时,会读得更好。”也许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吧,学生认真地去读了,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确信他们被打动了。
“请再读课题。”
“长城。”
“这次读课题时你的心情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我问
“我觉得长城很雄伟。”
“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很伟大。”
“我觉得很自豪。”
“我很佩服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同学们读得好!理解得也好!”我说,“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或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再次捧起书本兴致盎然地读了起来。
“又有了什以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感受?请谈一谈。”
“在崇山峻岭之上修筑长城,又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真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把两三千斤重的大石块弄到山上去的,他们真是太了不起啦!”
“在当时科学技术那么落后的情况下,能筑起这万里长城,真是一个奇迹。”
“我知道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凝成的了。因为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的人流血、流汗,还会有人累死、跌下去摔死。”
“长城这么多年了,还耸立着,长城这么坚固,当时的劳动人民真聪明。”
“我觉得当时的皇帝很坏,他让那么多的人修长城,死了那么多人。”
“可他也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呀。要是侵略者打进来,老百姓不是也要遭殃吗?”
……
“同学们谈得很好,这说明大家读书爱思考、会思考,读书就要这样,要边读边思考。”听了我的话,学生的精神更足了。我接着说:“下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用心体会,并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又认真地读起来。
“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我问。
学生踊跃举手,充满感情地读自己所喜欢的句子。我请他们谈一谈为什么喜欢那些句子,有的说是被长城雄伟的气魄所惊叹,有的说被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所感动,有的说为劳动人民的智慧而骄傲,有的说为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奇迹而自豪。从学生的朗读和发言中,我感受到他们深刻地领悟了课文的人文内涵。
至此,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比较熟练,在此基础上,我请他们练习背诵。有近一半的同学能当堂背诵。
课堂临近结束时,我问学生:“你们还想了解长城的什么知识?”
“长城是什么时候修的?咱们这个地方的齐长城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吗?”
“孟姜女哭长城是真的吗?”
“长城是谁设计的?”
“在长城上发生过哪些战争?”
“万里长城现在还完整地存在吗?”
……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关于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可以问一问自己的家长,周围的亲戚,可以翻一翻有关的书,还可以上网查一查,下一节课咱们交流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
整节课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都很高,反思调动并维持其读书积极性的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需要。”这些刘课,我满足 他们的这一需要。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原文地址
,《长城》,你教了吗
tag: 长城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