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后感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过程,是在提醒我们: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的过程,人们本来是怎么学的,我们就怎么教,要回归自然,要反映学习语言的规律。这个学习语言的规律,就是要抓好对文章的语言去感悟,去积累,去运用。在《颐和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这一方面,作了努力的尝试。
一、初读课文,感知语言材料。
《颐和园》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要表达的意思天衣无缝地融入作品的字里行间,通过书面语言这个载体转化为语言信息。阅读教学中,就学习语言、形成能力的过程来讲,学生首先接受的是语言信息,初步认识、理解语言文字,再披文入情,理解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思想感情,挖掘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运用之妙,领会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最后准确地还原作者的思想感受和所表达的意思。在这个“语言——思想——语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按照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程序安排上,就应该让学生先直接接触课文,而且应是整篇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下一步学生居高临下对各部分进行品读、领悟。
但在今天的课堂中,感觉我给学生初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在让学生匆匆地自读一遍课文后,就引出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感觉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不够,文章的脉络还没有理清。觉得这里还应再多给学生点时间,让他们去了解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弄清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几个主要景点的方位,熟悉语言材料,把握层次结构,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整体感知。尽管这个整体印象可能是朦胧的,然而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个环节是阅读的基础。
二、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
应该说,教学《颐和园》的实质性阶段是在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美妙以及遣词造句的技巧这一环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主要抓住了“长廊”和“万寿山”两大景点,让学生来感悟语言的魅力,并让学生逐步学会积累、运用语言。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介绍长廊特点的第二自然段的训练中,先让学生自由读段,带着“什么地方吸引了你?”的问题自由漫步长廊。然后交流感悟,体会长廊的长和长廊上画多。但在这一环节的具体落实中,感觉自己引导的还不够自然、深入。我觉得还可以抓住重点的词语让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体会。如在让学生理解“一眼望不到头”、“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语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握语言的停顿、感情重音、快慢节奏和语调等,反复朗读,读出意境,进入角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中,跟随作者一起游览,观赏长廊,学生感情脉搏的跳动与作者合拍了,感情的基调与作者一致了,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心领神会了,并调动起感觉、知觉、表象、联想等去感悟长廊的长和长廊的美。在反复诵读中入境入情感知、领悟到的一种“寓诗情于画意”的艺术美。
三、练习迁移,巩固运用知识
运用知识实现迁移是教学的目的,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课题。说到知识迁移,曾有老师倡导,语文老师应向数学老师学习。这是因为数学老师很重视知识迁移,往往在讲新知识的过程中或讲了新知识之后,总是通过对习题例子的示范演算,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然后让学生通过练习,运用规律去解其它习题。而语文课一堂课下来,字词句篇讲得倒不少,但是什么时候迁移呢?过去,这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在今天的课堂中教学中,我特意做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感受完昆明湖的静和绿后,出示了:
跑步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快得像( )。
那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多得像( )。
只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感觉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补充快得像什么?多得像什么?而自己的引导也不是很到位,反而框死了他们的思维。
让学生扎扎实实的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那么怎样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呢?使感悟与积累齐飞,还是一个值得钻研的大问题。
,《颐和园》教后感
tag: 颐和园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