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这里,我想知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即使是一点,也很好!(生说)
对啊!写游记的时候,记得告诉大家你游览的线路,游览的景点,然后再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具体地描写,具体地介绍,一定会让别人感受到这里的美。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远看昆明湖,其实昆明湖里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配乐欣赏)荷花盛开的昆明湖很美,夕阳西下,晨曦初露的昆明湖也很美,昆明湖上还有各式各样,造型各异的桥,让所有的游人流连忘返。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一定是你的最爱,湖中的黑天鹅优雅高贵,美丽极了。湖中央的小岛,就像一颗颗珍珠宝石呢!
下节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走进昆明湖,细细体会它的美,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发现,以及用学到的新的写作方法来写写你眼中的昆明湖,那么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
板书: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 美 列数字 游览线路
佛香阁 壮观 “倒装” 景点描写
昆明湖 静 绿 比喻
反思:
1、童校长说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8个字给我的启发很大。我的这节课就是难点没有分散,重点不够突出。这节课的两大难点:游览线路和景点描写,我没有分成两部分上,所以导致两个难点没有一个落实彻底。如果我把它们放在2个课时里,效果会更好。
2、单元整组教学理念不正确。单元整组教学应该把整组课文有机结合,让教学效率提高。比如:在《颐和园》中每个段落中的开头第一句是作者的游览线路,其实,这些提示句子在这组每篇文章中都有。我在教学中,应该把每篇课文的这样的句子都列出来,让学生对提示句的作用更清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游览线路,读一读,让学生评一评,并留意提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3、昆明湖的教学环节。昆明湖是本课中的主要景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应该把昆明湖这一景点的学习放在第二课时里。重点根据“滑”展开教学,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呢?(① 游船和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湖面上和万寿山、十七孔桥的景色太美了,所以行驶很慢。给人们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是在冰上慢慢划动似的。只有这样,有人才能尽情地欣赏。“滑”字展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② 如果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船的“划”字好。
另外,“滑”字还以东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
4、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首先是“长廊”,在突出特点“长”时,在朗读时,虽然学生在读数字时有强调的想法,但没有读出这种效果,我当时应该做个示范,示范读读这句话“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还有是男同学读完“昆明湖”句子这一部分时,我指导部到位,学生读后,也没评价过。在读这一段时,应该指导(是啊,昆明湖是那样的静,那样的绿,同学们你们是否也被这平如镜、绿如玉的湖面陶醉了呢?现在就请大家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叶走进你们的心里。)
5、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学生好像都在我设定的框框里学习。比如:长廊是世界上最( )的廊。有学生回答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我觉得长廊是世界上画最多的廊,我当时就想到自己的教案,武断地说孩子的回答不能符合我的填空,其实,她的回答是很符合孩子的角度的。如果当时,我这样引导:画很多,而且没两幅是相同的,是不是可以称长廊为画廊呢?这样的话,就能跟最后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个谜底,联系起来,否则孩子不能一下子把“美”和“画廊”划上等号。总之,我要把学生当成主体,把学生的回答当成我教学的引导,而不是把我的教学设计当成学生的学习模板。
tag: 教学 颐和园 婺城区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