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抓住“愉快、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引导联想,指导朗读: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你会用哪些词句称赞这样的父亲呢?(归纳:平凡之中见伟大、非常了不起的……)
4、回顾插图:如果是你面对这样一位为他人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的长辈,你又会感到怎样呢?(骄傲、幸福)
让我们再次和温迪一起用行动表达我们的感动吧!(出示句子并朗读)——
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三)探究令人“骄傲”的琳达与温迪:
1、引导体会琳达令人“骄傲”之处
(1)引读过渡:当父亲 ,琳达遵循父亲的遗愿 。看到这一切,温迪说——
(2)课件出示:“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指导朗读:你认为当时温迪( )地告诉我(课件随机出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课件出示:温迪为外公感到骄傲是因为 。
(3)引导质疑:父亲值得“骄傲”那是毋庸质疑的,但琳达又有什么令人骄傲的地方呢?
(4)学生畅谈,教师补充: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在他们死后捐献器官,但他们身边的亲属害怕别人谴责他们对死者不尊重,是不孝子孙,没有履行死者的遗愿,有的甚至千方百计地阻止。琳达一开始的想法也是如此,随机引读前文——“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课件出示:温迪为妈妈感到骄傲又是因为 。
2、引导体会温迪令人“骄傲”之处
(1)除了父亲、琳达,文中还有让我们骄傲的人物吗?(琳达的母亲、温迪)
——课件出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引导质疑:温迪又有哪些让我们骄傲的地方吗?
——课件出示句子:“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3)引导感悟:一句话,一颗心,这是一位14岁女孩的肺腑之言。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温迪有一颗怎样的心?(要点归纳:高尚,善良,美好……)
——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悟句子。
(要点归纳:温迪得知捐献角膜后,不但没有“痛苦难忍”,反倒为自己亲人帮助他人而感到自豪。从温迪的言语,表明她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认识,闪耀着她思想的光芒。再次使用“骄傲”,表达“我”对女儿温迪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认可。与前文14岁的“我”进行对照,形成对比,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4)小结过渡: 是呀,14岁的温迪也有着一颗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的美好心灵,她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这一切,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
(四)再“读”父亲,升华认识
1、投影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1)解读句子:同学们,请你细细地品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
(2)你认为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引导感悟(出示课件):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了父亲留下的不仅是( ),更重要的是( )!
(要点归纳:父亲留下的不仅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颗一心为他人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根植与后人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2、深情回读: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来深情朗诵并深刻铭记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音乐《爱的奉献》并随机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生:“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曾语重心长地说——生:“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曾愉快地说——生:“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曾骄傲地说——生:“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意图浅析]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感悟,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的主角是父亲,这是一位为他人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的长辈。反复朗读父亲的话,让那无私的言语如涓涓流水滋润学生心田。
四、整合资源,深化内涵
(一)补充结尾,拓展文本
1、呈现结尾:岂止是父亲的眼睛得到了永生,同学们,你知道吗?原文还没有结束,它还隐藏着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
——教师深情补充故事原文的结尾(课件出示边框中的文字,配乐朗诵):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2、引导感悟: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孩,这么一位善良可爱的女孩,这么一位心灵高尚的女孩,竟然在14岁的花季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此时此刻,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你此刻的心情。——随机朗读最后一句。
3、写话练习:请拿起笔,把你心中的那份震撼写下来!(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意图浅析]文章以母亲为女儿骄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温迪后来真的做到了吗?她离开人世后,谁为她办理捐赠手续呢?此处文本拓展,呈现原文结尾,还故事以完整。这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深深地震撼了学生,在对温迪一家尤其是对父亲、温迪的深深敬佩之余,也对课题“永生的眼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交流资料,深化文本:
1、教师简介(课件出示丛飞图片及文字信息):2006年4月20日20时40分,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37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丛飞捐献角膜让4人受益。
(2)信息互动:你还了解到哪些人捐献角膜的感人事迹吗?
链接相关资料: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三)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理解题意: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大家一开始提的问题有了什么新的思考了吗?你对课题中“永生”的含义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呢?
,[语文案例设计]《永生的眼睛》tag: 语文 永生 眼睛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