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深入理解信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和领悟能力,会质疑、会讨论,能够与同学合作学习。文中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缺少对残酷战争的认识,缺乏失去亲人的悲痛体验,因此理解课文内容比较困难。通过学生课下的资料搜集,教师课上运用丰富的多媒体音像资源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差距,让学生建立起和平与战争的立体空间,感悟课文内涵,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
三、内容分析
本课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本课教材情感强烈,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课文对于当前世界局势的描写,比较简略。小作者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是文眼。
附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板书说明:“要和平不要战争”既是文眼,又是课眼, 以此为板书,简洁、醒目,凸显了情感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入课
1.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啊!你们看: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小朋友们无忧无虑地成长。……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你们看(课件出示战争的画面)
2.引导学生谈观后感受,体会战争中孩子们生活的艰苦与可怜,对战争产生厌恶之情。
3.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聆听——(指向课题,示意学生齐读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土地上,对于战争,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视觉、听觉与战争画面的整合,引起情感共鸣。
(二)展学评导定教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生:齐读。
2.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3.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三)读解感悟明意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 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2. 看到爸爸的遗体,雷利的心情是怎样的?
3. 雷利为什么发出了呼声,发出了怎样的呼声?
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四)细读析路品语
1.探讨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词句,指导朗读,使学生体会爸爸那“爱和平、爱家庭、有才华”的形象,从而对爸爸产生敬佩之情。
(2)启发想象:爸爸凯旋归来,全家人重逢时的喜悦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2. 引导学生体验雷利失父之痛,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
(1)(多媒体展示灵枢归来的场景。)师导读,生跟读第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从三个“和平”中,体会爸爸渴望和平的强烈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使学生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深切体会,进一步升华情感。
3. 理解难点句子。
(1)(课件出示战争画面)。引导学生谈观后感受,进而理解“和平之神还没有永驻人间。”“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词句。
(2)(课件出示: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人类家园!)
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深情朗读。(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设计意图:激情朗读,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五)拓展查验小结
1.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战争的图片资料,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师小结:为了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的爱的人类家园!让我们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3.作业:请你给战争中的孩子们写一封信,表达你的关心与同情。
设计意图:创设表达情境,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读写结合,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步训练,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设计
tag: 中国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