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林莘

《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林莘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583  栏目: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林莘,

《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林莘

师:同学们好!

生:(齐答)老师好!

师:同学们辛苦了!

生:(齐答)老师辛苦了!

师:同学们是这样回答老师的问候的。如果我去问候台下的老师们,他们肯定与你们答的不一样。他们会怎样回答呢?(转向台下的老师)老师们,你

们辛苦了!

(台下老师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全场笑,掌声)

师:哎!同学们!奇怪吧,老师们回答的是“为人民服务”,回答得那么整齐、响亮,这是为什么呢?好吧,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

   (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又一遍的口号是——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是经久不衰、深入

人心啊!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

生:(齐读)为人民服务!

师:翻开书,第12课。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

生1:这是一篇议论文。

师:很好,你有预习!

生2:这篇课文没有事例,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我们以前学的很多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比如《一夜的工作》、《凡卡》是写人的,《草船借箭》、《钓鱼的启示》是记事的。可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他说的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你们知道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

第一篇议论文,所以得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哦!因为是第一次嘛,所以有点难。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有信心吗?

生:有!

师:说这篇课文很特别,还特别在它也是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辞。[板书:演讲辞][图片演示主席演讲的各种姿态]

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而且,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增添了演讲的感染力。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

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引刃而解。我现在抽其中的3段请你们来读一读,既想了解你们预习的情况,还想

和大家一起寻找每段的要点。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段中哪句话是重点?

生:第一句。

师:很好,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句中还可以找关键词,哪个是关键词?

生1:意义。

师:不明确,什么的意义?

生2:死的意义。

师:好,加上两个字,意思就明白了。找关键词,还要让人一听就明白。[板书:死的意义]

下面读第三自然段,刚才第二段的重点是第一句,那第三段呢?

生1: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生2:我认为是第一句。

师:其实,这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关键句,那怎么提炼关键词呢?

生:不怕批评。

师:对,“不怕批评”。[板书:不怕批评]

同学们,现在你自己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也象刚才那样先找到关键句,再提取四个字的关键词。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自学,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学成果?

生1: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提炼关键词。

生1:团结互助。

生2:互相关爱。

生3:互帮互助。

[师随机板书:团结互助]

师: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句,提炼了关键词,会读书,会概括,很好。现在请同学看黑板,大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长那么难的一篇文章,现在只

剩下了几个关键词,简单明了。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

生: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师:对于主席来说,他今天要讲“为人民服务”,他的心里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他要先讲——(生接答:死的意义);再讲——(生接答:不怕

批评);最后讲——(生接答:团结互助)。主席的演讲是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的!同学们,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

薄了。[师板书:薄]

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我的演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我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

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团结互助。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生笑。)

师:哎?你们笑什么?

生:这样太简单了。

师:太简单不是很好吗?简单明了。

生1: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

生2:这么简单,大家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具体该怎么做。

师:那怎么办?

生:还得展开说,说清楚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提出观点并不是万事大吉,还得以理服人,就是要说服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的说、具体的说、深

入的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这也就是要把书重新读厚了。[板书:厚]

那么,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这样吧,我们先来看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一起研究研究。现在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自由读)

师: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用了列举名言、举例子、对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噢!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怎么引用?[板书:引用(名人名言)]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什么年代的人?

生:(逐一回答)几百年,一千年,一千几百年,反正很遥远。

师:不,二千多年。干吗要引用这么古老、这么久远的话?

生1: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

师:对啊,名人都这么说了。

生2:司马迁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明远在古代,人们就提倡这种精神。

师: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你看,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

[1] [2] [3]  下一页

,《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林莘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