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林莘
师:同学们好!
生:(齐答)老师好!
师:同学们辛苦了!
生:(齐答)老师辛苦了!
师:同学们是这样回答老师的问候的。如果我去问候台下的老师们,他们肯定与你们答的不一样。他们会怎样回答呢?(转向台下的老师)老师们,你
们辛苦了!
(台下老师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全场笑,掌声)
师:哎!同学们!奇怪吧,老师们回答的是“为人民服务”,回答得那么整齐、响亮,这是为什么呢?好吧,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
。
(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又一遍的口号是——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是经久不衰、深入
人心啊!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
生:(齐读)为人民服务!
师:翻开书,第12课。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
生1:这是一篇议论文。
师:很好,你有预习!
生2:这篇课文没有事例,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我们以前学的很多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比如《一夜的工作》、《凡卡》是写人的,《草船借箭》、《钓鱼的启示》是记事的。可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他说的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你们知道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
第一篇议论文,所以得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哦!因为是第一次嘛,所以有点难。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有信心吗?
生:有!
师:说这篇课文很特别,还特别在它也是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辞。[板书:演讲辞][图片演示主席演讲的各种姿态]
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而且,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增添了演讲的感染力。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
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引刃而解。我现在抽其中的3段请你们来读一读,既想了解你们预习的情况,还想
和大家一起寻找每段的要点。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段中哪句话是重点?
生:第一句。
师:很好,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句中还可以找关键词,哪个是关键词?
生1:意义。
师:不明确,什么的意义?
生2:死的意义。
师:好,加上两个字,意思就明白了。找关键词,还要让人一听就明白。[板书:死的意义]
下面读第三自然段,刚才第二段的重点是第一句,那第三段呢?
生1: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生2:我认为是第一句。
师:其实,这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关键句,那怎么提炼关键词呢?
生:不怕批评。
师:对,“不怕批评”。[板书:不怕批评]
同学们,现在你自己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也象刚才那样先找到关键句,再提取四个字的关键词。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自学,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学成果?
生1: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提炼关键词。
生1:团结互助。
生2:互相关爱。
生3:互帮互助。
[师随机板书:团结互助]
师: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句,提炼了关键词,会读书,会概括,很好。现在请同学看黑板,大家发现没有,原来那么长那么难的一篇文章,现在只
剩下了几个关键词,简单明了。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
生: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师:对于主席来说,他今天要讲“为人民服务”,他的心里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他要先讲——(生接答:死的意义);再讲——(生接答:不怕
批评);最后讲——(生接答:团结互助)。主席的演讲是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的!同学们,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
薄了。[师板书:薄]
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我的演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我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
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团结互助。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生笑。)
师:哎?你们笑什么?
生:这样太简单了。
师:太简单不是很好吗?简单明了。
生1: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
生2:这么简单,大家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具体该怎么做。
师:那怎么办?
生:还得展开说,说清楚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提出观点并不是万事大吉,还得以理服人,就是要说服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的说、具体的说、深
入的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这也就是要把书重新读厚了。[板书:厚]
那么,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这样吧,我们先来看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一起研究研究。现在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自由读)
师: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用了列举名言、举例子、对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噢!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怎么引用?[板书:引用(名人名言)]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什么年代的人?
生:(逐一回答)几百年,一千年,一千几百年,反正很遥远。
师:不,二千多年。干吗要引用这么古老、这么久远的话?
生1: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
师:对啊,名人都这么说了。
生2:司马迁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明远在古代,人们就提倡这种精神。
师: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你看,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
,《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林莘tag: 教学 为人民服务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