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注意不能武断决定。听课时应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共同参与,以保证对经验认定的准确程度,避免由于个人武断而造成不必要的过失。
(5)要注意听课过程的完整性。不管对发现的典型经验有什么看法,也应该对其所具有的经验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决定这个经验的价值,避免因个人看法有异而半途而废。特别是对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虽具有一定特点,但还不够成熟,更应完整地去了解、认识、分析、总结,以帮助他们尽快总结出完整、实用且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
5、调查研究型听课
调查研究性听课,是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教学工作或根据某一方面的问题,专题进行的以调查研究为目的的听课。进行调查研究型听课,在听课前应做好周密安排,如听课的时间,所调查研究问题的初步设想、估计,听课的形式,选取的对象等。听课后要进行认真总结,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并要根据存在问题的程度,制定出改进工作的意见。若属于对一个区域、一所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调查研究,应客观地分析这个区域、学校教学的现状、优势、不足,为今后制定教学工作的决策从整体上提供有效证据。调查研究型听课的听课具有以下特点:
(1)针对性强。所组织的听课,主要是围绕一个问题或一个专题进行。
(2)涉及面大。进行调查研究性听课,涉及的学校、教师、班级面要大,以便从整体上了解情况,掌握较多的第一手资料,为决策提供有效证据。
(3)形式灵活。可以是调查组几个人同听一节课,也可以是分散同时听几节课。
6、检查评估型听课
检查评估型听课,目的在于检查学校或教师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情况,了解学校或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教育教学的领导机构组织的对学校、教师或学校组织的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以检查评估为目的的听课活动。这种类型的听课,因具体的检查目的的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听课形式。
(1)单一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因学生对某些教师的教学工作反映强烈而采取的听课形式。这种形式的听课,目的在于检查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督促其改进教学工作,因而可事先不通知教师本人。
(2)集中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对某一年级或某一学科进行教学检查时的听课,以便于进行同级或同学科教学情况的对比分析。
(3)抽查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上级部门对学校整体教学工作检查性的听课。抽查比例视具体情况而定,抽查方式可以是随机抽查,也可以是由学校指定一定比例,检查人员随即抽查一定比例,抽查范围应涉及所有年级的所有学科。
(4)统一形式:这种形式使用于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检查时的听课,也适用于上级主管部门对一所学校进行的全面检查时的听课。
无论是听何种类型的课,在听课前都应确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听课者也必须明确这些目的和要求,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真实的听课信息,就达不到听课的目的。
(三)、听课的注意事项
(1)听课要有计划
听课是教师的职责与工作,所以要有计划性,不能随心所欲,高兴或有时间就去听,不高兴或时间紧时就不去听。学期初每位教师要在学校和教研组的统一要求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安排好听课计划。如,准备听哪些老师的课?安排什么时候听?听课目的是什么?等等,要作周密安排,甚至有可能的话排进课表中去。
(2)听课要有准备
听课前要做到:①要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②要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③要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情况。这样听起课来就比较心中有数,听课效果就更好。
(3)听课态度要端正
必须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入课堂后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思想开小差,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老师上课。
(4)听课记录要详略得当
要以听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记录上,变成书记员、录音机。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教学过程可作简明扼要的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可作较详细记载,并加批注。听课记录本可按上述四点内容设计成专用本子。一段时间后,听课笔记要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5)听课后要交换意见
课后要及时和上课老师交谈或交换意见(但要经过思考,要慎重)。交换意见时应抓住重点,多谈优点和经验。做到明确的问题不含糊,吃不住的问题不急于下结论,学术上的问题不武断,有创新的要肯定与鼓励,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但要注意可接受性,切忌信口开河,切忌滔滔不绝,夸夸其谈。
(四) 听课的基本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掌握听课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成以下五个字,即:听、看、记、想、谈,要做到听、看、记、想、谈有机的结合。
(1)听
①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具体讲就是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复习旧知识的?是怎样引入新知识的?是怎样讲授新课的?是怎样巩固新课知识的?是怎样结尾的?是怎样布置作业的?还要听学生是怎样回答问题的?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怎样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是怎样启发学生思维的?是怎样进行学法指导的?只有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听后对本节课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客观分析,才能达到心中有数。而要做到这些,听课者在听课之前必须有所准备。首先,要掌握《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其次,要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听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听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②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课堂教学活动多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传递信息的。因而要听教师的语言是否科学准确、言简意明;是否生动有趣、富有感染性;是否具有激励性;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否到位以及课堂随机应变的艺术等。
③听听课学生的发言。通过听学生的发言甄别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智慧的生成。
(2)看
看教师:主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①看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折射出的教育教学思想,特别是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理念是否相符。要看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是关注少数学生,还是全体学生,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要看教师是否将学科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能否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还要看教师的教学作风是否民主,学生是否得到“解放”,是否构建和谐课堂等等。
②看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师课堂有效教学和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的试金石。这里不但要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而且要看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达成,更要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有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情感,收获的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收获的是终身发展的能力。
③看授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挖掘和处理,看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整合,看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和突破,看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看课堂教学程序是否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
④看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巧妙等等。
看学生:主要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课堂教学中看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主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不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学习,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能否主动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看学生是否善于合作,乐于交流;是否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要看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表现。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课堂表现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素质。
(3)记
就是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记听课的日期、节数、班级、学科、执教者、课题、课型;记录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记录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记本节课的教学思想和教材处理,了解课堂上是否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是否兼顾“两头”(优秀生和基础差的学生),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记录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听课中的记录要有重点,详细得当。教学过程可作简明扼要的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可作较详细记载,并加批注。
,教师听课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