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不脱的“瓶颈”之苦
——《我的信念》教学叙事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了,我如释重负般地从一(4)班教室里逃出来,懊丧的感觉也开始从心头弥漫开来。回到办公室里,拿出平日里最爱的话梅,塞了一粒进嘴里,却觉得如同嚼蜡,索然无味。“老师,我怎么没觉出
这节课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我的信念》。这是一篇语言质朴、亲切的小短文,是
1、了解居里夫人,理解“信念”的内涵,领略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坚守的人生信念。
为此,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完成这两个目标。一是立足课文获取信息,了
“学了课文后,你对
没有一个人举手。课堂上“水波不兴”,安静得让人害怕。
“哪位同学来带个头,谈谈学了课文后你的收获,好吗?”我又问。
低头的,观望的,皱眉的,依然没有一个人举手。
“章冠炯。”我只好点名。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学生,平时上课发言时总是说得头头是道,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相信今天,他的表现也应该不赖。
可意外偏偏出现了,章冠炯站了起来,表现出一反常态的拘谨,他抬头看看我,又低头看看书,却一语不发。
“章冠炯,说说你的课堂收获,好吗?”我说。
“我,┅┅”他欲言又止。
“说吧,没关系。”我鼓励他。
“老师,我怎么没觉出
犹如耳边响起一声平地惊雷,我呆住了。这就是章冠炯,一个尖子生的课堂收获?
这时课堂上,一些学生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
真希望他能摇摇头啊!可事实上,他盯着课本又一次沉默了。
我觉察出自己脸上的微笑开始变得僵硬起来。
“那其它同学呢?有没有感受到
沉默,还是沉默。
“快举手啊,快说有啊。”我心急如焚,就是能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也好啊。可是,希望越大往往失望也越大。还是没有一个人举手,学生们都无动于衷地坐着,甚至我还不幸看到有几个同学在暗暗摇头。
我开始气急败坏起来。这不是在告诉我,这节课我白上了吗?我精心设计的三个环节成了一个“空套头”?教学目标成了一句空话?我忙碌了一节课,学生的收获依然是“空空焉”?怎么办?还讲吗?讲还有用吗?
“那……那就再读课文吧,边朗读边去感受。”矛盾之中,我决定先让学生再去读读课文。希望他们能从朗读中得到一丝体会吧,我这样安慰自己。可没多久,下课的铃声就响了。最后那个问题就这样被我不了了之。
可这样敷衍了事毕竟不是我的作风,我厌恶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为什么精心设计的教案实施起来会如此苍白无力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我不耐烦地又把那袋话梅塞进了抽屉里,甩甩头不想再想这烦心的事。因为是下课,所以这个时候办公室里有点嘈杂。
这边两个科学老师正在讨论上课的内容。
那边的教英语的
“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上课怎么能这样呢!”我听到
“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一个激灵。对!为什么不去听听学生的想法呢?看看他们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听听他们的意见总比我一个人在这里空想想要强得多啊。一个大胆的点子浮出了水面。我决定去教室里布置一个作业——— 一个课堂反馈的问卷调查。我想了想,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对老师今天的课,你满意吗?为什么?
2、 你觉得这篇课文该讲些什么、该怎么讲?
收上来之后,我看到学生在反馈条子上这样写着:
“老师,
“
“老师,
“老师,我觉得这堂课太枯燥了,能不能想办法让它变得生动点呢?”
“老师,‘信念’是什么意思,我还是不太明白。”
“老师,我以前听说
┅┅
听着这一句句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呼唤,我渐渐地开始从困惑中醒悟过来:
1、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课堂上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他们最想听的是
tag: 教学 , 语文教研,语文教研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