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的闰土看过来
——《故乡》教学后记
[案例背景]
终于得上《故乡》了!
知道自己终究绕不过去,虽然内心畏惧。狠狠心给了自己半天时间,坐下来仔仔细细反反复复读《故乡》。越读,越感觉到情绪的低落和压抑。再读,有一行字仿佛主动似的跳入眼帘:“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悲凉”!就是这个词了!我迅速在心里组织了教学思路: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然后将文章划分成几个场景,分别从中探究“我”之所以“悲凉”而且愈益“悲凉”的原因,最后结合“故乡”这个题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多重内涵,思考“我”“悲凉”的根源以及作者借此所表达的情感。教学的重点便落在了对主题的把握上。
主意一定,便仿佛“迅哥儿”终于可以看到社戏般似的,很重的心立刻轻松了。
[案例描述]
《故乡》第三课时。
现在我们正在研讨的是“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那个经典场景。
师:“我”和中年闰土的见面可以说是一场经典,然而在这场经典中,“我”的心也始终“悲凉”着。大家想,二十多年不见的好朋友终于见面了,一般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七嘴八舌:激动。拥抱。高兴得一拳打过去。饭店喝酒去。
(皆大笑。)
师:可是“我”和中年闰土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54到61自然段(即由“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揣摩语句的意思,然后我们来交流一下阅读心得。
一二分钟后有同学举手。
生1:那段关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衣服也很薄,而且不停地发抖。手也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了。
师:这体现了什么?
生1:他很穷。
师:是的,他很穷,很苦,来看老朋友,他该把最“高档”的衣服拿出来了吧?可是他依然全身衣不足以保暖,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亦可见什么——
生全体:农村生活日益穷困了。
师:是啊,而这一切,又怎能不令我“悲凉”呢?
生2:59节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特别是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描写得很细腻,感觉好像就是这样。
(我心里一喜。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机会终于来了。)
师:闰土动着嘴唇,想说什么?为什么他最后分明地叫出来的不是“迅哥儿”,而是“老爷”?让我们来揣摩一下此时闰土的心理活动。
生3:闰土先是很激动,但他又马上想到:现在我是个普通的农民,而“迅哥儿”在外面工作,是“老爷”,不能再这样平等称呼了。
师:“平等”这个词说得好。
生3:我想在中年闰土的心中一定还会藏着对“迅哥儿”的那份真挚的感情,他的“欢喜”是两个好友之间久别重逢后最普通最珍贵的情感流露。而“凄凉的神情”可能是因为有些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后,磨难就会成为习惯,而“凄凉的神情”,正是闰土的习惯。
师:当“磨难”已成为习惯,唉——“故乡”真的是日益萧索了。
生4:我发现后面闰土说“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说明当时闰土在想按规矩“我”该叫什么。
师:真机灵啊!前后联系阅读是很好的方法。那么,闰土口中的规矩又是指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封建等级观念!
(我估计他们事先都看过参考书,不过我还是很高兴,这个难点就这样轻易解决了。)
师:是啊,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堵住了闰土的嘴,他再也不能那样亲热地叫自己的昔日好友了,他只能恭敬地叫一声“老爷”,这又怎不令渴望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我”心生“悲凉”,乃至几乎有打了个“寒噤”的感觉呢?
(我正为自己机智的小结得意,突然又有一个同学举手。正是被我昵称为“文学青年”的敏。我示意他发言。)
敏:老师,我认为闰土之所以叫我“老爷”,不是因为“封建等级观念”什么的。
(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看着我,期待我的鼓励。而我竟一时语塞:这个问题早就已成定论,难道还有别的说法?他要是挖空心思说出什么歪理论来我该怎么应付?要知道这可是个总是“浮想联翩”的“文学青年”啊。环顾课堂,竟发现同学们都一下子精神振奋了似的,满怀期待地等着敏的继续发言。我无奈,我不能违背“民意”啊。于是我只好受了逼迫似的接住这个“意外”,发狠地说:那你说是为什么?)
敏(侃侃地,一步一个圈套):“我”和中年闰土二十多年没见了是吧?(是)闰土的衣服穿得很破旧是吧?(是)他们见面的时候彼此之间有一段距离的是吧?(是)这时候我看着闰土,闰土也看着我是吧?(是)课文第55节说我看闰土感觉“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是吧?(是——回答这个“是”的时候同学们也随声附和着,而我早已郁闷得不得了了)当“我”仔细观察对面的闰土的时候,对面的闰土应该也正观察着“我”吧?(是)那么按常理推断,中年闰土看“我”的时候,感觉应该也是“不是我记忆中的迅哥儿”了是吧?“我”的穿着打扮至少应该像个体面的知识分子吧?
(我恍然大悟他要说什么,他又得意地看着我。)
敏:所以说,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用儿时的称呼去称呼对方的。他只能选择一个最合乎当时规矩的称呼。
(他像总结陈词完毕般自己坐下了,然后在那里激动地涨红着脸。乍听之下,我觉得他说得太有道理了,是啊,怎么我们一直都被那个所谓的“封建等级观念”牵得团团转?但转念一想,难道他说的才是真相?才是唯一的原因?一下子我不知道怎么回应他的发言,而同学们也被他的话所吸引,教室里顿时议论开了。)
师(愣了几秒,终于想出一个缓兵之计):同学们可有类似的生活体验?
(一语既出,教室里议论声猛然响亮了不少。)
生5:两个人,从小青梅竹马的,但后来一个人做了大官,另一个人就不敢叫他小名了。
生6:我这次回家去,碰到我小学时候的一个好朋友,我们从小学毕业就没有再见到过,原来我们很好的,可是这次见到好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随便说了几句就走开了。
生7:我也是这样,我现在回家去,都不去找以前的同学们了,好像有很多地方都无法交流了。
(注: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各地。)
师(感觉同学们的生活体验毕竟和课文所述有点区别,只好再行个迂回之计):好久不见,缺少共同的话题,也很正常。二十多年未曾谋面所造成的沟通上的障碍也的确是不可能立即消除的,更何况,两个人走的也确实是不同的两条路。同学们还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到证据来证明他们之间的隔膜?
生8:第70节,“我问问他的景况”这句,见面问问他最近怎么样了等等这只是客套话。
生9:第72节,闰土“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闰土已经没什么话可对“我”说了,也说明了两人之间因为分开时间太长,所以无法很好沟通。
生10:老师,第76节中说:“夜间,我们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我觉得朋友之间说话就是“谈闲天”,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无关紧要的话”呢?
(我脑子里一激灵,怎么又是一个新问题?忽然又激动起来,这句子冷静写来,但真的有很多意思在里面呢!学生的发现真有眼光!)
师:问得好!同学们看看第76节,“又谈些闲天”,“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还是因为“时间”造成的隔膜么?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
生11:“我”渴望和闰土谈一些“要紧”的话,可是总是谈不到一块儿去。
师(追问生12):你认为怎样的话是“要紧”的?“谈不到一块儿去”,话不投机,往往是什么方面出了问题?
生11:嗯,我也说不上来,总觉得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的,令人激动的。可以有美好的回忆,也可以讨论将来。至于话不投机——那应该是两个人的思想不同吧。
生12:我也感觉他们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了。“我”是有新理念的知识分子,而闰土却满口“老爷”,还选了香炉和烛台,这也是“我”所不赞同的。
生13(可能是受生12的启发):老师,我还发现下一句话说:“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我看前面写少年闰土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分别时都是大哭着不肯分开,可是现在却很平淡。
师(又一次激动):你的阅读真是深入!对啊!少年时分手都是急得大哭,而这里却什么都没有了,连一声“再见”,鲁迅都吝啬。结合刚才的讨论,我们不妨再深入思考一下,两个人之间的隔膜,除了时间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14(这是班里的才女):我认为在这些平静的文字下,其实涌动着一股激情。两个好朋友,多年不见,现在终于相见,把酒言欢,那是嫌漫漫长夜都太短暂的。可是他们竟然“谈的都是无关紧要的话”。鲁迅在这一段中几乎是轻描淡写就把本该十分激动的一个夜晚一笔带过了。而在这些叙述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我”回到故乡,是多么渴望再见到一个活泼机灵,对生活对自然都依然充满了热爱之情的闰土啊,可是这一切都不见了!找不回来了。我们之间只能说些“无关紧要的闲话”。而这些所谈的都不是我心灵需要的,都不能给我精神的慰藉,都不足以抚慰我“悲凉”的心绪,“我”和闰土的心灵已经有了距离。所以我很失望,很失落。我相信,在闰土走的时候,“我”一定是在背后目送着他远去的,但心里是说不出的“悲凉”!
,对面的闰土看过来——《故乡》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