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包的车停满了校园。我找到应该坐的位子,走过去,坐好。喝一口?谢了,我有。“红牛”缩了回去。我这瓶怎么样,要不,来一口?是“丫丫”的罐装露露。我浅笑,拿出自己的水瓶,对她摇摇。透明的塑料瓶里是沉淀了一层水垢的开水,经我一摇,都兴奋起来,四处游曳,恰似我们奋争了十二年的心,今天都不失时机地亢奋起来。
两个星期前奶奶就来陪我,给我做饭,为了我的高考。每天是清淡的豆腐青菜汤,面条荷包蛋。奶奶说,高考不考肚子里的油水,考脑袋里的墨水。还有,秀才不怕蓝衫破……我懂奶奶,肚满肠肥,衣着时尚,而不会背唐诗,不会做算术题的人,是最不应该的。
正如猪肚,厚厚重重,却是实在的,有料。
奶奶给我灌了一满瓶开水,递给我,笑了,奶信你。呶,好好的。
这是今天早晨赶赴考点前发生的。现在我在考场里,离终场结束还有十分多钟。我的作文题目没有起,而且没有写到规定字数。
但奶奶的笑在不远的家里,奶奶的孙女肚子里有油水,脑袋瓜子里更有墨水。我在微微的亢奋中将胸腔里的话一一理顺,形成汉字从笔尖流泻出来,正如从心间汨汨而出的感情的溪水。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依靠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厚实地去生活,扎实地努力,总会换得太阳的如花笑靥。
【简评】 写临场高考,很容易万人一面,大家在选材立意上“撞车”。此文作者却做到了既大大犯忌,却又不犯“重复”他人的毛病。原因何在?她写了自家人物的个性风彩,写了其他人领略不到的这一种亲情温馨。小叔的话语,土洋结合;奶奶的话语,老窑飘香。谁听了,都会眼睛为之一亮。此文的结构谨严而活跃,时空跳荡,衔接自然,以短短的800字篇幅来经营如此佳构,足见其功底厚实,文思敏捷。(卢惠红)
五,训练题《光阴的故事》曲词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
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罗大佑一曲“光阴的故事”感动了多少人,让人沉思往事,感慨颇多。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让你值得回味的人与事,请也以“光阴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关联话题,人生感悟类,如感悟高三、年轮、季节、老照片、成长印记、成熟等)
六,习作例文
老屋 作者:瞿懿韬
家乡的老屋有好久没回去了,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子。前些时候妈妈说老屋要卖了,话语中带着些许无奈。我的思绪一下仿佛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老屋,记忆便这样在片片层层的遐思中弥散开来……
老屋是外公外婆的家,临街的瓦房,不算太宽敞。我记得班驳的屋外墙上还留下一块红色的标语,隐隐约约地写着“毛主席语录”,妈妈说房子就是在那个时候建起来的,她在那儿出生长大。幸运的是,我也是在那儿长大,并有过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我想那一段日子会永远镌刻在我生命的年轮里,会用一生的时光去念念不忘。
外婆是一个传统的妇女,平日里话不多,整天忙忙碌碌,很少见她停息下来。外婆生养了五个子女,双鬓早早地染上了岁月的痕迹。我小时侯身体很弱,且很挑食,什么东西只尝一点点,长辈亲戚们看了都很着急。很奇怪,我却对两样东西感兴趣———蛋糕和浓茶,每每睡醒了就嚷着要吃。我们家那时生活很拮据,像蛋糕这类东西是很奢侈的消费品了。但外婆从不说什么,装食品的篮子里总是有我要吃的东西。
后来,我长大了,最喜欢和外婆一起到河边去,她在那里洗衣服,我就在一旁打水漂、捉蝌蚪。我和外婆一起去河滩上拣卵石,然后我们在夕阳余辉中说笑着回家。那段记忆镀上了温暖和煦的色彩。
外婆很宠我,每次过年回家,她总是悄悄地塞给我压岁钱,叮嘱我好好学习。我小时侯成绩很好,但她很少夸我,鼓励我要继续努力。有一次我没做完作业 就溜进屋看电视了,外婆见了很生气,关了电视批评我,我当时觉得外婆太凶,认为她不宠我了,我也就没有那么亲她了。现在想起来,是自己太幼稚。后来学业负担重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去,外婆总会张罗一大桌好吃的在老屋门口等着我们回来团聚,那期翼的眼神,至今回想起来仍是那么清晰。
我上高一那年的春季,周末回家看见妈妈泪眼婆娑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她告诉我,外婆得了脑溢血,可能活不长了。我听了当时“哇”地哭了出来,心里真的很难过,不相信疼我的外婆就这样离我而去。坐车去医院的路上,一直放着《天黑黑》,这是外婆曾教我的儿歌,在柔柔细雨,仿佛听见外婆在轻声地唱。记忆的片段在脑中不断闪现,眼泪肆意的流淌。在医院看到全身插满管子的外婆,我大声地呼喊,她只是闭着眼不说话,胸口在呼吸机的帮助下上下起伏着,她成了植物人。我哭喊着,告诉她我来了,我来看她了。泪眼朦胧中,我看到外婆的眼角滴下泪水,我知道她感觉到了。可惜她连一句话也没留下。外婆在医院中度过了七十岁的生日,我们捧着插满蜡烛的蛋糕,唱着生日歌,烛光摇曳中,多么希望外婆会看到我们。但是很遗憾,她在一个月无进食的状况下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很奇怪,我当时没有哭,因为我知道外婆在天堂一定会生活得很好,她会对着我们在笑。
每次过年上坟,回望那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青冢,我会记得外婆殷殷的教诲,她期望的眼神一如既往的慈爱。三年过去了,我还时常在梦里遇到她,梦想她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在门口等我们回家。梦醒了,才猛然觉得她已离开我好远,哽咽得难受。
我想今年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去看老屋。那里有我童年的欢乐,有结满记忆的蛛网。多少细碎的往事,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却变成钻石一样晶莹纯粹的回忆。外婆的粒米之爱永远伴随着我,不离不弃。
妈妈来信说老屋要卖了,留着废了可惜。我不知说什么,只是有点失落。
徘徊在那条小街的黄昏,我久久不愿离去。透过老屋的飞檐,我抬头望了望暗下来的红色天空,那里正是岚霭弥漫。
附录一:细节描写与刻画人物
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而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文学大师的创作,就非常重视对细节的描绘。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
,细节描写—记叙文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