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8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8

11-07 15:44:48   浏览次数:870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四
标签:高中语文必修四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8,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焉耳矣 凶 无如 加 好 请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无 于
 
五、作业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
 
三、分析
 
1.诵读第五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
 
理解内容、本段层次。
 
提示:第一层 第1、2、3小句
 
第二层 第4句
 
第三层 第5句 全段中心
 
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的部分。“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2.朗读第六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
 
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序 教 申 孝 悌 义 颁 负 戴 王
 
五、作业
 
1.熟练背诵第五、六段。
 
2.识记本课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
 
1.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
 
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书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
 
引导背诵。
 
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检 涂 饿莩 发 岁 于 无 罪 斯 至
 
3.完成课后练习。
 
[补充] (1)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四、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上一页  [1] [2] [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8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