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滕王阁序》教案14

《滕王阁序》教案14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534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四
标签:高中语文必修四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滕王阁序》教案14,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 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 
  三.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 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 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 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五.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滕王阁序》教案14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